中国教育报|郅庭瑾 吴晶:城乡手拉手 学区共成长

本站原创   |    2017-09-09  |   浏览次数: 1,657 views

微信图片_20170820090512

 

相较于城区学校,乡村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状况亟待改善。如何在尊重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缩小与城区学校的差距,成为困扰许多乡村学校的难题。上海市金山区于2014年开始了以学区化办学为核心的教育治理体制改革。根据地理位置就近原则,农村学校与邻近的城区学校组建成一个学区,学区内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得到统筹,实现人才柔性交流,资源共享共建,城乡学校协同发展。

打破校际壁垒 共享城乡资源

学区实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在区级层面,成立了区级学区化办学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学区化办学的整体路线并且指导相关工作。在学区层面,成立了学区管理委员会,由学区牵头校或龙头校的校长担任管委会主任,负责组织领导学区各项工作。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学期详细推进计划和具体实施时间等,便于各校充分安排本校在学区的工作。

学区管委会下设教学、德育、宣传、党建等各类专门小组,负责具体的相关业务工作。学区内部设立各学科备课组和教研组,统筹各校教学,通过资源共建共享缩小城乡学校间的差距。教师交流采取异校带教的形式,充分利用学区教育资源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通过城区优质学校的骨干教师来带动乡村学校的备课组、学科组的发展。同时,作为受援方的乡村学校也派出具有主动发展意愿的教师,通过在城区学校的交流学习,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思路带回学校,带动本校学科和备课组的发展。

依托学区平台,农村学校充分挖掘、有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和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学校逐渐从“资源输入方”向“资源输出方”转变。事实上,学区化办学并非将优质校特色植入薄弱校,而是实现优势互补,特色互融,既要发挥学区的组团优势,又使各校拥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空间。

学区化办学可以在不改变教育资源行政隶属关系、不以行政命令调拨学校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学区内各校资源共享,城乡教育资源由分散独自发展到整合协同发展。

除了学区化办学,还有委托管理、组团发展等多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治理措施,通过明确不同的教育治理主体及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并形成有效的相互制衡关系,实现教育系统的良性运转,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立足乡村实际 发展特色教育

受城市“标准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城乡教育容易出现同质化倾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趋于一致,乡村学校逐渐失去了其自身特色。农村学校没有走城乡教育同质化的老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与当地乡村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融合,因地制宜地发展本校特色教育。

基于生源现状和学校定位,农村学校打造了以农业科技为核心的科技特色教育。管理上,通过成立科技创新教育办公室和中心组,联合校内外资源建设校本课程,力求科技教育惠及每一名学生。硬件设施上,建立以现代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农业科普实践园——“农趣”探究基地,按照乡村童趣的理念对科技创新探究体验区和图书馆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营造出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其中,“农趣”探究基地将现代化农业生产搬入学校,极具乡村特色。

“农趣”探究基地以现代生态农业种植为主,占地约两亩,拥有3个标准化大棚和露天种植区,是缩微版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基地内不仅有单体温室,还有连栋温室,及随处可见的管道、墙面、床面、立柱形状的栽培空间;不仅有果蔬、菌菇等普通种植区,还利用航空种子开辟出航椒、航茄等太空植物种植区。

依托农业科普实践园,学生们进行田园劳作、果蔬识别,开展养蚕观察和太空蔬菜与普通蔬菜的对比种植等课题探究活动。通过实验基地的探究,能更好地为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相关课程服务。这种扎根乡村、服务乡民的特色教育之路,值得当代乡村学校借鉴。

强化家校互动 巩固教育成果

学校和家庭,是现代教育不可割裂的两个部分。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机制,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巩固学校教育成果的有效措施。乡村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子女教育的投入、重视程度也无法与城区学校相比,且由于自身知识水平限制,也很难对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因此,乡村教育更需要构建有效的家校关系。

农村学校提出“让科技教育走出校门,走进家庭”,积极主动地向家长敞开校门。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通过与校长、老师交流,进课堂听课,与学生一同就餐等方式,对学校工作进行监督评议。举办面向学生和家长的“星期八小镇”职业体验活动。通过银行、机场、电视台等各种社会化的情景模拟和飞行员、警察、美容师等各类职业扮演,为乡村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实践体验机会,也让家长们发现子女潜在的职业能力。

家长对学校的监督也更加规范。金山区还成立了上海市首个去行政化的区级家委会联盟,代表全区家长委员会组织负责与区教育局沟通联系。借助这一联盟,家校合作优势资源得以整合,成立了由心理辅导、道德教育等方面优秀老师组成的区级家庭教育讲师团,运用专业知识剖析各种案例,开展家庭教育。

阅读原文

作者|郅庭瑾(我校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晶(我校教育学部博士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吴潇岚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