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朱益明:教育现代化要服务于国家现代化的大局

本站原创   |    2017-09-28  |   浏览次数: 1,120 views

微信图片_20170928084304

 

李克强总理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这是党和国家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的局面下,如何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并服务于国家现代化的大局,显然是一个非常急迫的课题。

“四个自信”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根基

我们要从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大局出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根基,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向当前国家发展、社会发展需求与人民发展的三大需求,规划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体系。

在传承中国教育优秀传统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国际教育发展先进思想和经验,但决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西方观念与模式。中国教育现代化要有中国教育话语系统,要使中国人民有真切获得感,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多地增进人民福祉。中国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的一部分,而且要发挥引领国家现代化的作用。

“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宗旨

立德树人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中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等重要讲话。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规划和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牢牢围绕立德树人的宗旨,聚焦贯彻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发展,以教育现代化促进国家现代化。

“教师参与”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为本的观念需要全面体现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设计之中,教师参与应该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依靠人民群众的无穷创造力,万众一心、奋力拼搏,我国发展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论述对于教育现代化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本质上,要以激发广大教师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参与、创新、创造和贡献为驱动,使他们有职业获得感和事业成就感。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体现出“教师参与”特点,以教师参与获得职业成长、专业成功、事业成就为基础,建立不断增强教师工作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中国教师制度。

“制度创新”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保障

“五大发展理念”是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制度创新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人民不满意的地方,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应试教育方式仍然存在,教师待遇和地位有待提高,急而建设高水平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教育公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制度创新为驱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治理体系。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保障教育现代化的投入,保障教育领域的依法治教和深化改革;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大数据技术,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模式;需要调动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力量与资源,建立学校与社会、家庭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提高教育发展的社会合力体系;需要加强教育行政人员的能力建设,建立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追踪与问责制度,推进科学、公开而透明的政策决策体系建设。

此外,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要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要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议和呼声,要征询各行各业的要求和建议,使规划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全社会动员。

阅读原文

作者|朱益明(我校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吴潇岚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