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你同行·校际联谊活动回顾:秋天里,我微笑着走向你

本站原创   |    2017-11-07  |   浏览次数: 1,967 views

蹬!蹬!蹬!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四校联谊活动历时大半月后圆满落幕啦!此次活动共收到报名表560份,其中,教育学部女生报名人数突破260人!活动总共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参与人数多、覆盖范围广、互动环节丰富构成了我们的活动特色!小伙伴们(chi gua qun zhong),搬好小板凳,一起来回顾下活动历程吧!

线上部分:网络(”育”你)一线牵
珍惜这段缘

在收集完所有报名表后,经过严密的审核,主创们成立了300人的实名制线上交友群。所有参与者皆按”姓名学校专业家乡年龄”的格式更改昵称并提交照片和简历,群中共有7位管理员,分别负责周一至周日的管理活动。

环节一:”说不上为什么,我变得很主动”

每日晚餐时间,管理员随机抽取十位”中奖”号码,被选中的同学们参与爆照环节。由管理员上传照片和简历,被爆者自行说明自己想认识的朋友,亲友团跟进打call,大家一起来交朋友呀!

你以为就这样了吗?下面为你解锁同学们的花式求偶(交友)姿势

等不及抽号,自行爆照的

急迫一展歌喉,上传录音的

来点动态感,爆视频的

以上,还在担心同学们会害羞的管理员们已经深刻反省去了

环节二:”靠近一点点 说出你所有心里感觉”

每隔两天,管理员发动同学们票选出最想讨论的话题,每个同学就该话题自行发表言论,获得点赞数量最多的一位同学领取”xx之星”的称号以及当日管理员送出的一份神秘大礼包。

环节三:”我对你有一点动心”

有进一步想互相认识的同学可以通过管理员在征求对方同意后获得联系方式。最后,管理员上传线下报名链接,参与者可以填自己的心动对象,优先安排互为心动对象者见面。

线下部分:你是我唯一想要的了解

秉持着精品联谊的原则,在和报名者一一沟通后,管理员们选出了32位嘉宾,共16对男女同学参与了线下活动。

“人生若只如初见”

115日上午930分,活动在教书院411教室准时举行啦!所有男女同学签到后,写一张问题纸条放入小箱子(作用嘛,小编先保密)。


环节一:”松鼠与大树的相遇”

你是松鼠我是树,入侵者来啦,被抢占了树窝的松鼠们需要表演节目哦!


唱歌、跳舞、说笑话,惩罚环节俨然成了个人魅力show!

环节二:”抢凳子,我想你在我身边”

越来越少的凳子与还在一起的我们,万岁!


没抢到凳子的同学又要来接受惩罚(展示魅力)啦!

环节三:”指压板,也要一起战斗”

未来的日子有苦也有甜,一起在指压板上体验这份痛苦和甜蜜吧!


先撑不住的搭档,一起来品尝由樱桃味可乐、格瓦斯、白醋、酱油和胡椒粉调配的”黑暗料理”吧


环节四:”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

还记得前面的问题小箱子吗?游戏环节的获胜者,获得优先提问权,可以抽取箱子里的问题向任意一位在场嘉宾提问。一起静下心,来场走心的交流吧!


“我想大声宣布,对你依依不舍”

原计划一个半小时的活动变成三小时,还是没玩够的大家聚餐去啦!


请将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为广大男女同胞交友事业奋斗着的主创们:

卢思思、何梦蕊、孙留敏、高超(华理)、朱江(同济)

最后,是来自各个学校参与活动同学的真实感受:

首先,很感激教育学部这几个妹子发起的这次行动,她们完全是出于对教育学部女青年们的幸福考虑,真正想为大家做些事情。感谢她们,是她们让我们明白了找对象不用扭扭捏捏,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诉全天下人——我今天到这来就是找对象的,完全可以自信地对自己喜欢的男孩侃侃而谈,让我们有勇气迈出寻找爱的第一步,不论结果好坏。没关系,我们可以向着太阳说:我离爱情又靠近了一步,未来,你好!我在这儿慢慢靠近你!

——华师大学前教育专业 安同学

华师行:云中初阳沐寒梢,一水中分系裙腰。步入窗前临秋色,引得婵娟下九霄。

渴饮南天琼玉露,饿食珍馐自逍遥。世间何处得才俊,九州环顾看今朝!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专业 杨同学

同济大学电信专业
杜同学
(合创)

本次活动遵循公开、公正、信息透明的原则,组织井然有序又不失趣味与欢乐
。充分训练了同学们的即兴唱歌能力,对酸性饮料的耐受能力以及手臂的抗压能力,可谓皆大欢喜!

——同济大学电信专业 杜同学

这次友校教育学部开展的活动非常用心,从组织者平时的工作就可以窥探。线上活动的形式也很不错,尽管组织者们的经验欠缺,但相信他们以后可以做得更好。我建议以后可以控制人数在60~100人之间,丰富线下活动组织筹备。无论如何,经验是慢慢累积的,有一片热忱之心首先就值得肯定,于我个人也收获到了一些友谊,很感谢也很感恩,真的很棒!

——上海交大材料专业 管同学

来自小编的寄语:

爱能不能远远单纯没有悲哀

简简单单没有伤害

永远感谢

在这一场秋叶落尽前

我们的相遇

文案:林城岚(2017级教育学系硕士)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