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安桂清:共同走进素养时代的课程整合

本站原创   |    2018-01-11  |   浏览次数: 3,327 views

近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课程整合作为中小学教育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有哪些得失?还面临哪些挑战?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会给我们哪些启示?我国的一些学校探索取得了哪些深具启示意义的经验?本期我们将给予重点关注。

——编者

课程整合是过去一年课程发展的关键词之一。这一趋势与世界各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追求密不可分。在核心素养时代,由于不同学科领域和素养之间存在多重交叉相连的关系,某一种素养的培育很可能是多个学科的目标,课程整合由此被认为是面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开发模式的必然选择。

校园里的孩子们在进行充满乐趣的课题实验。

课程整合的再设计

素养时代的课程整合,超越整合作为课程组织方式的狭隘视域,展现出对整合的系统思考与设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力图在课程体系的多个层面上体现课程整合的价值追求。以芬兰为例,2016年颁布的新课程要求在不同学科和领域贯彻七种“广泛基础素养”(或“横贯能力”):思考与学习;文化素养、互动与表达;自我照料与日常生活管理;多元识读素养;信息通讯素养;工作生活与创业素养;参与、授权与责任。同时设置整合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和健康研究等学科的环境研究课程,并通过整合教学开展学科融合式课程探索,实现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课程整合的价值追求显然已渗透于课程方案、科目计划和课堂事件三个层面,并由此建构起整合的三种形态:课程方案层面的整合、科目层面的整合和课堂层面的整合。

这种课程整合的系统设计,为我国中小学的课程变革提出了如下挑战:

第一,在课程方案层面,国家课程方案从三个维度强化课程的整合。一是将原有学科统整为相应的学习领域,以加强学科之间的勾连;二是在几个学习领域内综合过去的学科,推出新的综合性课程,如“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三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给予学生综合性实践机会。学校在落实上述国家课程方案整合意图的基础上,还需要从自身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出发,以育人目标所彰显的核心素养为指引,探索学校课程体系的整合路径,特别是通过校本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与统整,为学生学习提供整合性的课程空间。

第二,在科目计划层面,要从学校课程方案的整体规划出发,对整合性科目究竟落实哪些核心素养进行设计和布局,明晰核心素养在各整合科目上的分布,然后基于素养分布,围绕整合性科目的目标、内容主题、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展开整体设计。特别是以素养作为具体的学习内涵,运用相同的概念、共同的主题、共同的目的、互补的关系、阶段性过程等方式,结成有组织结构和意义的学习单元。同时,适当采取大单元教学、主题轴教学、项目学习、探究学习等,融合各项议题,落实课程的整合实施。

第三,在课堂层面,课程整合主要体现为以主题/单元教学的方式所展开的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包括对学习的情境、协同、支架、任务、展示和反思等要件的设计。课堂层面的整合有助于改变课时主义和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推动课堂转型和教学变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可以从上述三个层面的任一层面展开,但无论哪一层面的整合,都不能忽视与其他层面整合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三个层面的整合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离开其他层面,每一层面都无法孤立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课程整合的新诉求

当前,课程整合的传统局面亟待超越,新的整合诉求日趋明显,具体体现为课程整合在价值取向、组织原则和实施逻辑等方面的革新。

超越内容统整,追求人格统整。尽管传统的课程整合克服了分科课程割裂知识联系的弊端,但以学科内容为取向的课程整合依然是形式的和外在的,并未触及培养人的核心问题。由于素养作为一种涵盖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整体概念,凸显着培育整体的人这一价值取向,素养时代的课程整合因而要求发挥其整体的育人功能,促进儿童整体人格的发展。为此,需要打破知识、经验和社会“箱格化”的分离状态,通过儿童的跨学科探究和批判性思维汇聚学科知识、大千世界和个体经验,谋求学科知识的主体意义和社会价值,避免知识成为宰治和异化学生心灵的力量。除了重新汇聚分离的要素以修复整体的课程外,素养时代的课程整合还要求增进课程活动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整体性,以保持儿童的原样,实现儿童人格的统整。

坚持横向联结,注重纵向贯通。传统课程整合注重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结,强调学科之间、跨学科之间以及学科与儿童生活之间的水平统整。由于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长期性,不同学段究竟培养哪些核心素养,如何让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素养得以衔接,课程内容如何做到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这成为课程整合面临的重要课题。因而在坚持课程水平统整的同时,各教育阶段的课程整合探索有必要进行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分析,考虑本教育阶段的整合课程如何向下扎根和向上衔接,以实现各学段课程整合的垂直连贯。随着课程整合研究的深入,小、初、高课程整合的衔接设计或一体化设计必将被纳入研究议程。

实现跨学科学习,强化跨领域实施。在素养时代,课程整合的重心有所转向。不再纠缠于学科和跨学科的区别,课程整合不只限于跨学科,学科教学也可以采取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实施。跨学科学习是一种融综合性与探究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它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是素养时代课程整合的重要实施途径。由于个体素养的发展是寓于情境之中的,无论是学科课程还是跨学科课程,都需要超越传统的知识整合的视野,注重协调知识与情境之间的关系。所谓的情境既包括个人生活情境,又包括学生所处的社会情境和未来的职业情境。课程整合在实现跨学科学习的同时还期望凸显跨越个人领域、社会领域和职业领域的特征,将知识学习与多样化的情境相联,生成学生的跨领域情境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广泛迁移。课程整合通过跨领域实施,有助于达成情境体验与知识深度理解之间的平衡与整合,推动知识、技能和态度重构为学生个体素养。

跨越知识整合,凸显行动取向。素养嵌入个人与真实世界的特定任务和需求的互动之中,是由行动得以表现的。素养的具身性决定了素养的发展必须有体之于身的实践意义。素养时代的课程整合因而需要跨越知识整合的范围,凸显其行动取向。这意味着,课程整合中需要强化学习者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促使学习者作为经验共同体中的一员参与社会行动,解决现实问题,不仅建构与他人的联系,而且发展对社会空间、权力结构、地方政治的批判意识,通过行动改善自己的日常生活、服务社区人群或关注国家事务,体现应有的个体责任和社会担当。

阅读原文

作者|安桂清(我校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吴潇岚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