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高峰论坛举行

本站原创   |    2018-01-11  |   浏览次数: 1,624 views

1月8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共同举办的“社团建设,实践育人——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高峰论坛”在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思群堂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连保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郭为禄,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平,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艳萍,复旦大学校长助理苟燕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庞海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等出席论坛。

此次论坛为高校交流社团建设、实践育人经验提供了平台,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110余所高校的800多位代表与会,开幕式由庞海芍主持。

 

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高峰论坛举行

打击乐表演

华东师范大学红不了民谣社表演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舞蹈社团表演

健美操表演《匆匆那年》

铜管乐表演

戏曲串烧《国韵》

  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在致辞中指出,实践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社团建设是高校深化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东师范大学历来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在1989年成立了全国首个高校社团联合会,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一代又一代师大学子,将社团延伸成了一种文化,绵延成了师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当进一步提升社团发展质量,充分发挥社团育人平台作用,激发教育主体能动性,整合协同育人新资源,创设教学相长新情境,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致辞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副书记连保军在致辞中从自己读书期间的社团经历谈起,指出,大学社团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学生人格的地方。大学社团作为教学的主场,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流的学生社团才能造就一流的大学。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郭为禄回顾了2014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任职期间,曾向新生提出的“五个一”的要求: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喜欢一项体育运动、参加一个学生社团、听一批学术报告,交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指出,学生社团的发展,有赖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社团的质量提升重在实践教育;大学的教育改革,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社团发展。大学通过社团建设,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所以不仅要为社团提供硬件支持,更要提供更多的引导。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连保军致辞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郭为禄致辞

  开幕式后,来自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五位嘉宾发表主旨报告。主旨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主持。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苟燕楠作了题为“双一流建设需要一流学生社团的参与”的报告。他从高等教育的使命和“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切入,指出高校承担高等教育使命,要深刻理解社团工作的重要性,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深化社团功能布局;要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中,完善社团管理体系。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作了题为“大学社团与大学文化”的报告。他从大夏大学的历史讲起,从时代基因、大学基因、学科基因、个人基因四个角度指出,要像打造世界一流大学那样打造学生社团,因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反映着一所大学的历史、底蕴和精神。

北京理工大学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庞海芍作了题为“学生社团——素质教育的家园”的报告,回忆了自己读书期间的社团参与经历,指出兴趣成就未来,素质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亮一盏灯。她提出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新要求,要站在新的起点上,调整高校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诠释了发展素质教育的三大策略。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艳萍作了题为“365青年成长计划——地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平台创新与实践”的报告。她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365青年成长计划”为例,讲述该计划的缘起、布局和探索,从而诠释了学生如何在社团建设、发展过程中得以成长。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苟燕楠作报告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作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秘书长庞海芍作报告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艳萍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平作了题为“依趣明志,立德树人: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使命与责任”的报告。他以三个学生社团为例,指出学生社团在华东师大的校园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推动学生的学术研究、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如何发挥学生社团在强化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素养,培养创新创造型人才,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他还从“提升站位高度,加强思想引领”“遵循教育规律,实现协同育人”“对标发展需求,全面提升素养”“加强志趣培养,助力终生发展”四个角度,阐明了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工作的使命担当。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平作报告

  下午的专题研讨分上下两场进行,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刘麒,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党委书记、学生工作部部长余佳主持。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孙华在“博雅教育中的学生社团”的报告中以元培学院为例,介绍了学生社团对发展博雅教育、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立德树人中心工作中的特殊意义,并强调:社团是帮助学生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的重要载体。

复旦大学团委书记赵强在“打造基于兴趣和价值的校园共同体”的报告中,围绕“如何引导社团将弘扬主流文化与沉淀自身文化相结合”“如何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实现社团‘又好又活泼’的发展”“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三大问题,分享了复旦在社团工作中的实践、探索与收获。他认为,好的文化可以增强社团育人能力、好的管理拓展社团发展空间、好的服务激活社团成长活力,社团应该更好地发挥主流价值引导作用。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晶晶在“基于OBE教育理念的社团孕育与发展——以北理工行走荒原社团为例”的报告中,结合个人指导学生社团的经验,介绍了如何基于OBE教育理念对社团进行有效管理和支持的办法,强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育人成果导向的重要性。

广西大学团委学生实践活动管理部部长陈晓江在“创品牌育精品——打造四张‘文化名片’”的报告中,介绍了如何围绕广西大学的君武文化、荷花文化、民族文化、东盟文化,大力发展学生社团的丰富案例。他指出,学生社团可以有效促进校园环境育人与社会资源育人的结合,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法制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纽约大学学生社团负责人黄美智在“社团强则校园强”的报告中,介绍了增强学生社团可持续性和灵活性的有效途径。她认为,应该给予学生社团更多自治自主的空间,实现“大框架下的小灵活”,真正做到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刘麒主持专题讨论上半场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孙华作报告

复旦大学团委书记赵强作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晶晶作报告

广西大学团委学生实践活动管理部部长陈晓江作报告

上海纽约大学学生社团负责人黄美智作报告

  在下半场的主题研讨中,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在“学生社团与大学精神的建构——以西南联大为例”的报告中,阐述了学生社团对于帮助学生“转识成智”以及实现社会化的作用。围绕“社团精神与大学精神”“社团的价值提升”“如何平衡社团的娱乐性和知性”“如何鼓励教师参与社团建设”等问题,程钢与参会代表进行探讨,并多次强调,学生社团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加强育人作用。

武汉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陈晓玥在“构建一流社团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报告中,介绍了学生社团对于武汉大学文化的传承作用,以及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她指出,社团有助于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发挥着通识教育的延伸手臂作用,是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

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唐志宇在“‘一心双环’背景下同济社团管理新模式探索”的报告中,介绍了同济社团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创新。他指出,同济以打造正底色、壮底气、明底线、有温度、有梦想、有作为的学生社团为理念,坚持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格局,支持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发展,为建设更多新时代践行伟大使命的学生社团而持续奋斗。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沈晔在“在实践中成长”的报告中,介绍了教育学部“五个一百”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即一百个影子校长、一百个专业公益、一百个课外科研、一百个创新创业和一百个学生社团,以及“五个一百”对于培养未来教育的引领者的重要意义。她指出,社团可以有效启赋学生潜能和兴趣爱好,帮助其提升内涵与品质,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课堂、德育课堂、实践课堂和人生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党委书记、学生工作部部长余佳主持专题讨论下半场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作报告

武汉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陈晓玥作报告

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唐志宇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沈晔作报告

  论坛上,发言嘉宾还与参会代表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针对“如何加强社团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完善社团指导教师的激励政策”“如何整合发展社团的相关资源”“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最后,著名教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以“没有社团,不成大学”为题,从三个问题入手为论坛做总结。首先是“为什么发展学生社团”,袁振国强调,社团活动是立德树人不可替代的载体,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无边舞台,是学校文化的历史积淀。社团为学生提供了沟通交流、合作分享的平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对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对话交流环节

与会代表提问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作论坛总结

  其次,关于“社团的价值”的问题。他指出,社团点燃了学生青春活力,让学生感受到被期待、被尊重、被需要,有助于激发其潜在能力,并锻炼和加强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领导能力等综合素养;社团还可以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帮助学生找到奉献的平台,实现青春梦和中国梦的融合。

最后,对于“如何发展学生社团”,袁振国认为,高校应该更加重视社团发展,加大对社团的支持力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发展放到首位,真正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来;不仅重视数量的提升,更应该重视社团活动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智慧和能力的真正发展;要广泛搭建校内、校际交流,引导学生社团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另外,也要注意将社团建设与信息化网络化的大环境要求结合起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

 

文|教育学部 田波澜 图|田波澜 季佳晓 来源|教育学部 编辑|杨清 编审|吕安琪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