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足迹 | 许璐颖:生活的拐点

本站原创   |    2018-06-18  |   浏览次数: 11,741 views

  为宣传教育学子积极向上的青春力量,学部编辑了《成长的足迹——教育学部优秀学子风采录》(第一辑),记录学部优秀学子的成长之路。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学部优秀学子的风采吧!


许璐颖

教育管理系 2015 级硕士生

导师:周念丽 教授

荣誉榜

2017 年 10 月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5年  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分校交流

2012 年 6 月 全国千名环境友好使者

2012 年 6 月,当时我还在浙江师范大学读大二,那时的我是全国千名环境友好使者,被浙江省环保厅选拔去同济大学参加”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那是我第一次来上海参加活动,每天结束一天的活动后,我们总会抽时间去参观周围的高校,我也借着这次机会,第一次来到向往已久的华东师范大学。我的印象很深刻,那时正值”初夏”,丽娃河水波盈盈,树梢之上蝉嘤嘤,我站在两岸的柳树之下,暗暗许愿如有机会,定要来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深造。2 年后,很幸运,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保送至了华东师范大学继续读研。

师大生活

       读研的生活与我想象的别无二致,但更添色彩。也是在这里,我慢慢地培养起了独立思辨的能力。研究生期间我修了一门课,是李召存老师的”教育思想史研究专题”,在这门课上,我们就教育应是以”儿童为本”还是”儿童发展为本”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最终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落在”儿童所是”的关键点上。辩论只是一种形式,古时读书讲求的是”格物致知”,而我们现在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就某一抽象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这里我慢慢地开始反求诸己,对周围事物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正是因为有了好奇心,有了对科研的探索之心。    

  研二时,我收到了导师的一个课题,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这个领域在国内是空白的。于是,我开始查阅国际上的文献,梳理相关资料。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分校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正在做相关方面的研究,因为文献中有许多量表目前没有中文版,于是我就开始发邮件联系这两所大学的项目负责人,慢慢地我和她们建立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联系。当时正值国家留学基金委启动国家公派留学生项目,于是我产生了自主联系、外出交流的想法。因为不是学校原有的公派交流项目,加之对方教授所在的学校是医学院,所以我在申请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最终还是顺利地被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分校的 Linda Waston 教授纳入到她们的课程组进行交流。

初探:北卡

初到美国,我在语言交流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虽然在出国之前我准备了托福,还通过了留基委的语言考试,但是在一个全美语的环境下,我还是难以深入地融入。加之我去的系所之前从来没有中国人去交流,初到的几个月,我常常感到孤独。有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排遣这样的孤独,增进与老师和同门的交流呢?我的优势在于文献阅读,于是每次去教授办公室我都会准备文献资料,以及梳理好的 PPT,这样借助这些文字资料,我可以更从容地和她交流。 而 Linda Waston 也常常鼓励我,并且带我去了她老家度假,还参加了系所的迎新晚会。在她的帮助下我开始对口语表达有了信心,此后我主动参加一些工作坊。在美国的这些日子,让我能够开始静下心来面对自我,我逐渐学会了独立处理问题的热爱生活,热爱科研能力。


不惧困苦

  在美国的这些日子,让我能够开始静下心来面对自我,我逐渐学会了独立处理问题的热爱生活,热爱科研能力。

  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有了一些朋友,他们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生活,周末我们一起去徒步,参加新生欢迎宴会,平时也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打羽毛球,精彩的生活往往也会给人带来惊喜。我在羽毛球场上遇到了在杜克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的Rob,在他的引荐下,我见到了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arly Start Denver Model, ESDM)的开发者,美国加州大学 MIND 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 Sally Rogers 和自闭症之声的首席科学官 Geraldine Dawson,这是一次意料之外的会面,我在国内时就开始关注丹佛早期干预,但并没有工作坊可以参加。在美国和 Sally Rogers 教授见面,让我对丹佛这一早期干预模式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从美国回来之后,我就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这些资料和模式都被我整理成文,并且首先在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进行了使用。我们开设了家长工作坊,第一期共有 8 名家长和幼儿参与,其中家长在干预中的敏感性和回应性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幼儿的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很高兴,我能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同时也帮助到了这些有特殊儿童的家庭,并为他们提供支持,这是我这一项研究的社会价值所在。其实,人本身就是一种会不由自主地趋从大众的物种。我的这些经历不属于特别,只是平淡之中有些不同。当别人都选择毕业即就业时,我因为 2 年前的一次经历,开始朝着读研的目标奋进;当大家觉得外国文献中的量表难以获取就选择放弃时,我却有想见一见原版的好奇;当别人觉得毕业论文只是取得学位的一条必经之路时,我却想让它发挥更多的社会价值。

  其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契机,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对待,每一个不经意来临的机会都会成为一个拐点。愿每一位华东师范大学的学子都能够拥有一颗勇于追求和不惧困苦的心灵。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