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田爱丽:“填谷隆峰”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

本站原创   |    2018-08-21  |   浏览次数: 2,372 views

 

世界级生态岛,应该有优质教育与之匹配,在这样的时间节点踏入基础教育一线,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2017年9月起,我到崇明区教育局挂职副局长。作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我来说,能够深入基础教育一线去实践,是弥足珍贵的机会。

换个角度认识基础教育,用脚丈量真正的乡村教育,带给我震撼不小。虽然同在上海,崇明的基础教育差异化,远比我们想象中大,因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在崇明显得尤为紧迫。

如何正确看待城乡教育差距

崇明区是上海市最后一个撤县设区的区域,位于较为偏远的岛屿之上,经济、社会等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人口67万,占地1411万平方公里,可谓地广人稀,教育基础也相对薄弱。在全国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上海市提出了把崇明建设成为世界级生态岛的愿景和目标。为此,如何不断提升崇明区教育发展的水平,不仅仅是崇明区政府的责任,也是全市共同关注的一件大事。

在崇明区教育局走马上任后,我去参观学习的首个学校,便是崇明与浦东新区上海市实验学校合作开办的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理念、优质的教师团队,让我对崇明的教育面貌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崇明走过的学校越来越多,心里对于崇明教育落差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楚。

一直以来,我们都期待在促进偏远地区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互联网能起到突破性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华东师大也在互联网教育上进行了不少研究和探索,如何将互联网教育多年积累的理论和素材应用于崇明的教育实际,也是我出发挂职前充满期待的事。然而在崇明等一些地处偏远的学校,所谓的“互联网+教育”蓝图着实比较遥远。仅仅在崇明一个区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差距也较大,促进区域内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

“教育公平具有地域性”,这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和一个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紧密相关。就此而言,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果硬是拿东部沿海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和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相比较,不是恰当的公平观。提升教育公平的努力,表现在西部地区的教育公平不断提升,东部地区的教育公平也在不断提升,并通过在国家层面上推行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等措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缩小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

更为深层的原因何在?

和市区学校相比,崇明的中小学除了设施设备上的差异之外,更让教育者烦恼的是,如何激发当地教师的工作活力和内驱力。这是提升崇明义务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

由于青年教师不断流入中心城区,崇明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在“小规模学校”中,师资的学科结构也不够合理。为了能满足各个学科的开课要求,学校的师资队伍往往出现超编的情况,想要进一步吸引年轻优秀人才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崇明区地形狭长,学校相对比较分散。不足200名学生的“小规模学校”数量不少,占到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一半左右,这对崇明的教育发展提出了很大挑战。表面上看,这类学校因为学生数量少,生均办学经费甚至超过了全市的平均水平。因为学校多,一所学校内学生数少,每年公共财政拨给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并不能满足学校的正常运转。

这种前提下,崇明区进行制度创新,采用基于一定标准托底拨款的方式,比如小学阶段按照最低每所学校200人的标准,为这些小规模学校下拨生均公用经费,保证其日常运营。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内涵发展的经费严重不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实验室建设、学科功能室建设等无从谈起,不利于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培养面向未来的高水平人才。

学校缺少内涵发展经费、缺少年轻骨干教师,放在以往,当地教育局常常会被推上风口浪尖。而高校的研究者,也大多会埋怨教育局为何不创设有利的教育政策支持中小学。实际上,教师编制的核定、经费的拨款等,大多不是教育局一家能够做主的。

“双联工程”提升办学水平

让原本差异较大的区域之间实现完全的公平,短时期内并不现实。那么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如在区县级范围内,当地政府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促进区域内学校与学校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教育公平,则是可以实现的。事实上,这也是目前各级政府需要努力解决的教育问题。近年来,上海市区两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做了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探索,“双联工程”即是其中之一。

在“外联”方面,自2007年以来,崇明全区共有37所学校和市区优质学校结对,接受市区优质学校的托管和办学经验的辐射。在城市中心优质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下,建设中学、建设小学、竞村小学等一批学校在特色办学方面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其中,被虹口实验学校托管的崇明区三星中学已经成为全市委托管理项目的典范,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校的特色发展等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崇明区分别与中心城区的静安区、黄浦区合作,引进两区优质学校到崇明办分校,如上海市一师附小、南京西路幼儿园、上海市实验学校、思南路幼儿园等分别在崇明建立了分校,这种“名校+新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短期内大幅度提升了崇明区域的办学水平,深受老百姓欢迎。

在“内联”上,自2011年以来,崇明区在城桥镇、新海镇、长兴镇三个乡镇实施集团化办学,形成东门中学、东门小学、莺莺幼儿园等8个“紧密型”教育集团。集团内一所优质学校合并周边1-2所薄弱学校,实施一体化管理,一个法人承担各学校的办学责任,做到集团内优质资源共享,师资按需流动。如,莺莺教育集团四年内师资流动比例,从10%上升到30%、70%、100%。东门中学每年10人次、实验中学每年20人次校区内相互流动,切实推进紧密型集团化办学实践。

与此同时,崇明区构建了崇西、城桥、崇中、堡港、崇东、长横六大学区,学区内一所优质学校牵头,组织学区内各个兄弟学校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学生活动、管理经验分享等活动,旨在让学区内学校资源共享、经验共享,学校共同发展与提升。

目前,崇明已实现三岛内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全覆盖。通过上述“双联工程”等多方面的持续努力,崇明区中小学办学水平得以普遍提升,在近几年上海市组织的各类督导评估、绿色指标评估、上海市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实践中,崇明区教育各项指标均有不俗的表现,老百姓的满意度日益提升。

“填谷隆峰”推动教育公平

推动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让原本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变得和薄弱学校一个样;而应当是“填谷隆峰”,让薄弱学校变得越来越好,让原本好的学校也逐渐变得更好。“双联工程”的实施,推动教育的内涵发展,让每个孩子能够接受到最适合其自身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这也是推动教育公平中最为困难和复杂的环节。

经过多年实践,“双联工程”的实施提升了崇明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对其他区域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展望未来,为了更好促进学校发展外联与内联的衔接,双联工程需要在避免同质化、形成区域教育自身特色方面做出改进。每个区域、每所学校都有自身办学的历史传承、客观条件和区域要求,在借鉴他人之长、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立足本区、本校的优势和特点,扬自身之长,将办学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办出学校、区域自身的教育特色。对于一个区域或一所学校而言,在“外联”与“内联”的过程中,要立足自身,借鉴他人之智慧和经验,办出区域和学校特色,避免办学同质化,这是“双联过程”中值得注意之处。

阅读原文

作者|田爱丽(我校教育学部教授,崇明区教育局挂职副局长)

来源|文汇报

编辑|吴潇岚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