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专家深度对话——信息技术教育创新

本站原创   |    2018-08-22  |   浏览次数: 1,439 views

8月20日,“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中美专家深度对话”报告会在我校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举行。本次报告会由我校开放教育学院和上海市“立德树人”人文社科信息科技教育教学基地主办,并由乐高®教育鼎力支持。

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中美专家深度对话大型报告会举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学习研究教授、Scratch程序应用开发团队负责人Mitchel Resnick与我校常务副书记、副校长、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组长、上海高中信息科技教材主编任友群就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话题展开深度对话。与会专家还有我校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教授,上海市中学信息科技教研员、上海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委员会秘书长张汶老师,信息技术资深教师、学科教研员、学科带头人费宗翔老师,上海STEM云中心主任张逸中博士以及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副校长陈勇老师。两位大咖和几位专家带来了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学习、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背景和新要求、信息科技课程的历史与展望、应用设计思维重构STEM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四个方向的主题报告,共同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教育创新变革的实然诉求和应然路径。与会者还包括100多名信息技术教研员、教师以及STEM和创客教育从教者。报告会也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向社会开放,共有2300余人在线观看了整场报告会。

Mitchel Resnick首先做了题为“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upport Creative Learning”的报告。Mitchel认为面对信息技术,应更加关注如何使用技术让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他重点介绍了4P原则,即Projects(项目)Passion(兴趣)Play(玩)和Peers(同伴)。其内涵是让学生通过项目激发学习兴趣,在玩中和同伴开展学习。Mitchel认为项目是学生开展学习最好的方式,热情是学生沉浸学习、长久工作并不断完善项目的基础,学生和他人互动和合作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Mitchel同时指出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的思考是和一大群志趣相投的人合作产生想法的过程。游戏的心态是人不断在生活中探索的基础,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4P原则也是支持Scratch平台开发的基本原则。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学习研究教授、Scratch程序应用开发团队负责人Mitchel Resnick做主题讲座

  接下来Mitchel介绍了Scratch软件的教育特性。Scratch是以项目的形式搭建的平台,用户可以导入外部资源,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到Scratch社区,学生可以从他人的作品中汲取创作灵感。随着用户数量逐渐增加,Scratch平台已经积累了丰富多元的学生作品,这一定程度上激励更多学生成为创造者。

Mitchel指出:正如学习写作的目的并非为了使学生成为作家一样,学习编程的初衷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计算机科学家,而是给更多人一种新的手段进行创新表达。

提倡在综合性项目中学习概念则是Mitchel提出的另一教学原则。为此他分享了一个来自香港的Scratch应用案例。该案例利用了光传感器接受的信息传递给Scratch,Scratch根据收到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反馈。通过项目制作过程,学生可以获得或加深信息技术之外的知识,增强学科知识融合性。

最后,Mitchel透露明年一月份新版的Scratch平台就可以正式上线。Mitchel也在其新书“Lifelong Kindergarten”(终身幼儿园)中指出未来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开放的环境来支持学生创新。他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通过技术的实践和磨练成为创新型人才。

Mitchel Resnick与观众互动

  第二位报告专家是任友群。他在题为“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背景和新要求”的报告中指出:近十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加快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伴随数字化工具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对信息技术学习有了新需求;智能社会发展对社会劳动者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新环境、新需求、新挑战呼唤着全新的信息技术教育。

我校常务副书记、副校长、教育学部教授任友群做主题讲座

  针对新时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问题和挑战,任友群指出2017年12月我国完成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建立了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的大概念体系。课程标准要求每位高中生都要学习一些编程知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字胜任力。

为了更好地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任友群认为下一步工作就要加强信息技术教材建设、改进教学与实验环境、提高师资水平、改革信息技术评价模式,把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学业评价一体化的考虑,确保课程标准有效“落地”。此外,他认为也要加紧开展小学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研制,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大概念贯穿在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衔接,持续提高学生的数字胜任力。

任友群与观众互动

  第三位报告人费宗翔回顾了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的发展过程:上世纪80年代后期,计算机进入中学校园,开启了中学计算机教育的篇章。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成为一门中学生校内学习的必修课程,上海颁布了《计算机学科课程标准》。1998年开始的二期课改,将信息素养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将课程名称从“计算机”改为“信息科技”,从编程学习转向综合工具应用。 2004年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对小学、初中和高中进行了连贯的课程设计,从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道德意识、行为规范的养成等方面整体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2010年以后,随着计算思维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上海信息科技课程进一步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育人价值,改变信息科技仅仅作为“工具”的价值,努力让学生不仅只是成为技术的使用者,而且成为技术的理解者和创造者,重新认识编程在课程中的重要意义。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Scratch非常合适初学者理解程序和算法,在六年级,学生非常喜欢使用Scratch进行编程,他们会经历设计方案、编写程序、调试完善等完整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展示创意,理解人机交互,为未来高中深入学习算法和代码提供认知基础。以普陀区为例:学生经常使用画图软件画画,此时学生是作为软件的“使用者”,在学习了Scratch以后,学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画图程序,此时学生就像是一个软件的“设计者”,尽管程序非常简单,但是学生从中获得的成就感是非常可贵的,这种成就感也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她指出:面向未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进一步研究如何落实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促进学生理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这些大概念,让学生不仅“学技术、用技术”,而且逐渐“理解技术中蕴含的科学思想与方法”,最终将获得更持久、更深刻的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和发展能力。

上海市信息技术资深教师费宗翔演讲

  最后,闫寒冰做了题为“应用设计思维重构STEM设计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的主题报告。她首先指出设计思维在STEM课程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备受关注,但同时也在教法创新和框架支持方面迎来了创新的挑战。接着,闫寒冰简要介绍了设计思维的内涵和发展。然后重点围绕“如何利用设计思维支持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这一研究问题,结合开放教育学院近年所做的设计思维相关实践进行详细的问题解析。近年来,开放教育学院研究团队已经将设计思维方法成功编写进了教材,并成功实施了以产品设计为主导的设计思维工作坊。更具研究意义的是,研究人员利用设计思维重构STEM教学设计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重构的教学设计模型有利于将设计思维融入教学之中。针对第三个实践,闫寒冰从教学设计模型搭建过程、教师应用效果、学生实证效果、实验设计及验证四个方面解读了团队的研究成果。

我校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教授演讲

报告会期间,Mitchel和任友群与现场观众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两位教授还针对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度对话,并互赠新书。费宗翔和闫寒冰也向Mitchel提出问题,并得到Mitchel的解答。

嘉宾对谈

嘉宾互赠新书

  报告会结束之际,Mitchel教授向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赠送了新书《终身幼儿园》。

图|潘晨华 文|开放教育学院 来源|开放教育学院 编辑|吴诗 编审|郭文君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