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假如给我24小时黑暗!”她们体验盲人买早饭坐电梯听讲座,这门课在校外上了一整天

本站原创   |    2018-12-28  |   浏览次数: 1,460 views

袁振国教授在课上发起一场“24小时活动”,让同学们分组自行策划并实施一场24小时不间断的教育实践,体悟“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康子杰、艾力比兰、高薇薇等人戴着厚厚的眼罩,牵着同学的书包,摸着树皮、摸着外墙,努力感受着“黑暗世界”。当摸索5小时之后,她们把眼罩摘下:眼前第一次相见的老洋房与自己之前想象中的竟是如此不同。

这是C7小组8个成员,自主组织的一堂校外课——《假如给我24小时黑暗》。她们都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大类”专业首届大一学生,而本学期最重要的《教育学基础》通识课程需要有那么整整一天,在校园之外“上课”。

最终,这届329名学生分成了40个小组,完成了一个个“24小时”,并在期末之时交上“答卷”。

未来教育者,先教育自己

今秋,刚刚高中毕业、作为新生入学的郎朗料想不到,一门看似普通的《教育学基础》课程竟由4位教授、4位副教授和2位青年学者共同讲授。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说到做到。令郎朗和她的同学们更想不到的是,袁振国教授在课上发起一场“24小时活动”,让同学们分组自行策划并实施一场24小时不间断的教育实践,体悟“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记者了解到,作为未来教育者,教育学部2018级本科生入校后先在“教育学大类”专业修读一年教育通识课,一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志愿,进入学前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教育康复学、教育管理学、艺术教育学等学科学习。

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系主任李伟胜教授是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之一,也是实施“24小时活动”负责人。他说,活动要求极为简单:安全、效能、创意——即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设计创意十足,且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其他一概不作限制。

“大学原来是这样的!”郎朗说道。从理论到实践,从纸上谈兵到绝知躬行,学生们才发现:这是一个“自己设计教育活动来教育自己的教育实践”。

学换位思考,才推心置腹

C7小组,对“假如给我24小时光明”进行逆向思维与操作。有小组成员蒙住眼睛,体验24小时全盲生活;另外的组员则负责照顾“全盲”同学,帮助其尝试蒙住眼睛经历日常生活与学习。

活动真的从清晨校园开始,“全盲同学”在同学牵引下,去食堂买早饭、吃早餐。之后,还要坐电梯,用其所掌握的少数盲文,辨析楼层按键……在教室里,“全盲同学”依然戴着眼罩,认真听取特殊教育讲座上的字字句句。

从校内到校外,她们邀请路人体验盲人的世界。但绝大部分路人都婉言谢绝,最终只有一位勇敢的小男孩体验了片刻。她们告诉身边人,“知道吗,即使在乐园里蒙着眼睛荡秋千,那种感觉也是全然不同的。”

学换位思考,才推心置腹。组员魏曼华说:“在体验黑暗的24小时里,我才明白盲人等特殊群体走出每一步的艰难之处。他们虽然是生理上的弱者,却仍渴望被尊重,被平等对待,并实现自我的价值。”组员顾静则说:“我们学着制定计划、自我安排,学着协商团结、相互配合,学着正视问题,学着理解他人,学着在陌生环境中保护自己……”

夜深,她们通过手机采访了从事特教的学姐,记住了一句重要的话:对于盲人等残障人士的教育,不仅仅是爱心与怜悯,而更多是一种事业与专业。

大类化培养,成高教趋势

在“24小时方言保护调查”小组中,成员们平均日行步数达3万步,夜以继日遍访了校园内外各地“路人”,从本地人到外地人,从中国少数民族到英德等国外籍人士。他们首先发现自身不错,就是“皮太薄”——当遭到路人一次不接受访问,自己就会在街头“流浪许久”,才开始寻觅下一位受访者。当然,他们对教育更有意义的发现在于,受访对象中有四成以上人士,所操方言已不标准,“尽管日后从事普通话教学,但还是特别建议在自己家中应使用方言。”

另一组“哥哥姐姐去哪儿”小组,则相对于“爸爸去哪儿”另辟蹊径。通过与小宝、豆豆等4名孩子24小时的深入互动,让自己对“带娃陪玩”这件事有所启蒙。从一清早的买菜做饭开始,他们与“忘年交”们一起包饺子,令其吃惊的是,孩子们包的饺子竟是向日葵形状的,提出的种种问题也令哥哥姐姐手足无措。而夜深后,他们继续与孩子父母暖心访谈——最大的感悟是,要以朋友的身份,负起家长的责任,“顺着他们的天性,不做说教者,而在玩中学。”

“很开心,也很意外。”袁振国教授对这批新生的“24小时”表示基本满意,“至少增加了以往本科4年传统课堂里达不到的社会认知。”但他同时期望,学生们真正拉长“时限”和“战线”,去发现生生不息世界里那些传统12小时之内发现不了的事物,比如有人见到了凌晨两三点的后厨如何操持、街道如何清扫……

目前,大类培养已成为一种高等教育趋势,华东师大大类培养计划启动改革,打破了院系边界,探索基于专业发展需要的跨院系培养。文史哲大类培养(含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社科大类培养(含法学院、政治学系、社会发展学院、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教育学类大类培养,均从这学期针对2018级新生正式实施。

阅读原文

记者|徐瑞哲

来源|上海观察

编辑|吴潇岚

其他媒体阅读:

解放日报|小学生带留学生“沿24路看上海”

科学网|华东师大《教育学基础理论》大类课程活动精彩纷呈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