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王绯烨:中国文学作品如何更好走向世界?不妨先流行、后经典

本站原创   |    2019-07-03  |   浏览次数: 4,477 views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学作品输出以传统和当代的经典或严肃文学为主。事实上,该类作品即便在国内也存在束之高阁者众多、实际阅读者稀少的窘境。

作为认同的基础和核心,文化软实力是一国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的标志性名片,是在潜移默化中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有效方式。早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期望:“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文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作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推动力,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日俱增,在国家层面得到正式认可和实施。

当前我国文学作品走出去中存在的问题

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若干优秀的文学作品得以在世界文学殿堂占据一席之地,表明我们在这方面确实有了相当的进步。虽然如此,由于文学作品自身的特性(如文字在表达上缺乏图画或影音的直观),其对外传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面临相当的挑战。仅就数量而言,相较于引进的外国文学作品,我国对外传播的文学作品差距甚大,图书版权的引进和出口之间一度存在10倍以上的逆差。

事实上,我国在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方面起步并不算太晚,由政府机构组织的中国文学对外译介活动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已陆续出现,较具代表性的如80年代开始翻译出版的涉及传统文化和当代小说的《熊猫丛书》系列;以及1995年开始启动的针对我国先秦至近代的代表性经典著作的《大中华文库》。就翻译作品的种类和数量而言,毫无疑问国家付出了相当的努力。然而从结果来看,其影响力并未超出传统汉学家或相关专业学者的群体,无法在国外的大众群体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总体看来,我国文学作品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传播过程中,在选材、翻译水平、传播渠道以及受众接受度方面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影响力相对有限。为此,我们有必要从顶层设计出发,针对性地调整相关策略,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我国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助力我国文化走出去。

以网络文学为切入口实施精准传播

结合现有做法,未来需要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作出调整: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从实际出发对传播策略作出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学作品输出以传统和当代的经典或严肃文学为主,这导致了翻译人员与国外受众的培养方面存在内容与现实割裂、翻译和接受均难度较大且难以吸引人的问题。事实上,该类作品即便在国内也存在束之高阁者众多、实际阅读者稀少的窘境。参考美国和日本的文化输出模式,均是从民间和商业开始,流行在前,经典在后,比如美国好莱坞影视、日本动漫作品,无不是从流行文化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因此,我们需按照传播的一般规律对现行的策略作出调整,由浅入深,从猎奇到流行再到经典,重视通俗层次的文化传播,给予非官方渠道更多的施展空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中国价值观的传播。

事实上,我国在网络文学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有别于传统做法上的自上而下的推广,网络文学是自下向上地成长,民间自发性地对外传播。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网络文学作品已在北美、东南亚以及欧洲等地区收获大量拥趸。政府不必直接干预,而是可以从法律和政策上对网络文学进一步鼓励,为创作和传播创造有利条件。此外,网络文学翻译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如版权)的解决,也需要借由国家力量予以推动。

第二,推动翻译多样化,由浅入深逐步提升翻译水平。

当前,由于学贯中西的翻译人员的稀缺,我国大部分作品内容的翻译水平亟待提升。一方面,无论中外,能够较为精通各自文化经典的总是少数精英,一般翻译者对于本国经典作品(尤其近代前的作品)的理解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就译介行为而言,国内译者对外翻译属于译出,由于是非母语,对国外文化的理解和外语表达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国外译者的翻译属于译入,对我国作品的理解也会存在障碍。因此,从非严肃的流行文化切入,对国内外翻译群体均较为友好,正是现阶段可行性较强的选择。

以我国网络文学在国外的传播为例,目前主要依靠少数怀有热情的国外志愿者的投入和推动。然而一方面这些志愿者对我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和翻译水准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数量较少难以规模化,且志愿行为也无法形成稳定的产出。在业已具备一定受众基础的情况下,建议一方面可以采取政策吸引广大国内译者积极参与网络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推广,并在相关外语院系或校外培训机构的课程体系中予以体现,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国外译者的相关教育培训,使其标准化、规模化和职业化。此外,还可以鼓励和促进国内外译者的交流和互动,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完整的翻译生态。总之,可由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引导、规范和保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行业会自发地进行探索和发展。

第三,扩大传播渠道,多方面探索新兴传播方式。

目前,我国很多的文学翻译作品无法进入西方主流发行渠道,致使难以与国外普罗大众接触。当然,传统传播渠道的扩大确实较为困难,但需努力探索,争取更多的交流合作对象。在这一方面,可以经由渠道对渠道之间的沟通,如国内外出版社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来逐步推进。同时也需要看到,在技术进步的今天,传统传播渠道已受到新传播渠道的剧烈冲击,如《纽约时报》的易主。新传播渠道伴随着互联网、移动端乃至物联网等新技术成长,与传统渠道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因此完全有可能绕开传统渠道,从新传播渠道进行突破。事实上,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异军突起,借由新传播渠道的对外文化输出已在不同领域出现,如爱奇艺的影视以及抖音的短视频等。网络文学也是其中的一员,无远弗届的传播途径以及相对灵活的版权制度是其成长的重要因素。从国家层面上讲,可以从政策层面,通过类似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为这方面的创新探索打造更好的环境。

第四,采用多种方式,潜移默化提升国外民众的接受度。

在国外尤其西方,除了汉学家以及极小众的群体之外,一般受众对我国文学作品的态度仍以“猎奇”成分居多,并未真正地将其作为文学作品来对待。这种态度导致国外受众缺乏对我国文化背景的理解基础,也削弱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传播。在受众培养方面,日本动漫的输出可以作为借鉴。事实上,正是在动漫广泛传播之后,日本的茶道、插花以及和服等传统文化元素才逐步深入他国国民的心中,受到这些国家民众的接受和喜爱。就我国而言,网络文学的动漫化、影视化以及游戏化是很好的切入点,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从业人员,对提高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理解和欣赏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总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必由之路,这不仅需要文化自信,也需讲究方式方法。作为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传播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与挑战,尤其需要我们转变传统思路,根据时代变化调整传播策略,适时采用新方式和新载体来解决当前的困境。以上建议,也仅仅是第一步,从政策的制订、出台到落实,从认真培训翻译人才到实事求是地探讨外国读者的兴趣、寻找中国文学有效的传播途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

《上观新闻》阅读原文

《解放日报》阅读原文

作者王绯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来源|解放日报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