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第13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学校课程改革政策与评论”成功举行

本站原创   |    2015-11-12  |   浏览次数: 1,581 views

为促进国内外学校课程改革政策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更好的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于2015年11月6日至8日举办了“第13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学校课程改革政策与评论”。参与此次论坛的有十余位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及地区的教育社会学领域、课程政策领域、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家与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150多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线教育工作者参与了本次会议。

大会现场

崔允漷教授代表论坛主办方表达了对各位来宾的诚挚欢迎。世界著名教育社会学专家、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育和国际发展研究院荣誉教授Michael Young教授代表特邀专家致辞。简短的开幕式之后,十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受邀先后作大会主题报告,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背景出发,和与会人员分享了当前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

特邀专家合影、崔允漷所长致辞

围绕课程政策问题,Michael Young教授从他在南非的亲身经历切入,讲述了自己前后课程观大相径庭的原因,并阐述了他的“有力量的知识”的研究框架;Val D. Rust教授则从美国的历史、民族、文化等背景出发介绍了美国课程政策改革的曲折路程;Fumio Isoda教授缓缓地向我们讲述了日本基于“关键能力”的课程行政改革实践;邓宗怡教授从PISA和高效教育系统的关系,为我们解读了新加坡教育的成功之道。蔡清田教授向我们推介了课程要培养核心素养及其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吴刚平教授提出课程领导的“行政性”和“专业性二者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动态的,可以在二者中找到平衡的。

就学校课程改革这个话题,Patrick Griffin 教授重点分享了数字化课程资源在数学教师的工作及专业发展中的潜力及开发;崔允漷教授用实证研究的形式阐释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课堂学习品质及“生动有效性”的课堂品质的重要性和课堂改革的对策。国家督学,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先生认为高中是精英教育,而推行个性化的课程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品质,也才更符合”精英教育”的定位。柯政博士基于自己的历史研究大胆提出了取消普职分科的理论构想,并论证了必要性和可预期的改革利好。

从左到右以依次为:Michael Young,Val Rust,Birgit Pepin,Patrick Griffin,Fumio Isoda

从左到右依次为:蔡清田,邓宗怡,尹后庆,吴刚平,柯政

7日下午,三个分会场继大会主题报告后分别围绕“学校的课程政策践行”“跨文化课程研究与实践”“学校课程政策的理论探索与国际比较”等三个专题展开。与会代表就各自在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同参会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参会者踊跃发言,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分会场一

分会场二

分会场三

8日上午,国内外特邀专家出席了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圆桌会议,与我所学者展开高层次的学术对话,探讨了“如何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小学课程需要以及能够培养哪些核心素养”以及“何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等重要议题。会议由所长杨向东教授主持,各位专家讨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杨向东教授首先代表中方学者阐释了核心素养在中国大陆的含义;Birgit Pepin教授基于数学学科教学角度提出核心素养指向深度阅读并指出要结合具体学科去定义核心要素的内涵。蔡清田教授表示在中国台湾,素养包含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在谈到核心素养实践化时,日本专家Fumio Isoda指出很难将我们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向家长描述;Michael Young教授在讨论能力本位学校教学必要性时提出虽不能明确核心素养是什么,可能应用的能力就是核心素养。杨向东教授最后总结道,本次圆桌会议的讨论非常深入,富有成效,大家达成初步共识:需要更清晰地界定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教学变革的设计和细节。最后会议在热烈的谈论气氛中圆满结束。

圆桌会议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