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部党校举办“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经典阅读分享活动

本站原创   |    2020-05-14  |   浏览次数: 3,476 views


5月10日10:00,教育学部第六期党校经典阅读系列活动第三场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在腾讯会议举行。教育学部关工委副主任钱景舫教授,教育学部关工委委员、机关退休党支部书记张志杰老师,学生事务部副主任柳叶老师,教育学部专职辅导员、党建中心指导教师李戈锐老师出席本次活动,教育学部第六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第六、七、八、十二组学员参加活动,张珊同学担任活动主持。


会议主题


部分参会人员

一、视频回顾:抗疫中的青年说


抗疫中的青年说视频

疫情期间同学们响应号召宅居在家,出于对参与防控工作的一线志愿者的敬佩以及疫情之下国际形势的思考自发组织采访在武汉的志愿者和国外访学的学子,剪辑制作了精美的视频。视频聚焦不同群体的青年学子,或用身体力行践行青年担当,或思考时事体会爱国主义内涵,学员们试图多方位展现当代青年学子在疫情中的面貌。视频的最后,居家的党校学生们认真阅读的身影和励志金句一一闪过,呈现了学员们丰富多彩的读书和分享形式,共同体会”读一本好书、长一分才智、享一分快乐”。

二、阅读经典:在书籍中汲取力量

在读书分享环节,入党积极分子们围绕三个主题:”致敬白衣战士,感悟医者仁心”、”携手全球抗疫,彰显大国担当”和”掌握防疫知识,科学高效抗疫”,分别分享了《纪念白求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三本书籍。

黄晓芳、刘媛孙珂同学分享《纪念白求恩》这本经典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深深敬佩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医者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激励和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在救死扶伤的征途上砥砺前行,同学们也无不为最可爱的和最可敬的医护人员感动着。崔佳峰、陈欣洁刘鑫鑫同学通过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当下疫情联系起来,认为战胜疫情,国际间的合作必不可少。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大流行是一次全球”大考”,中国在自身防控任务仍然艰巨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向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伸出援手,同学们为祖国有责任敢担当的国际角色而倍感自豪。薛炜、王紫妍王萌同学阅读《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和同学分享了实用性极强的防疫知识和科学的个人防护措施,并勉励大家面对疫情要掌握科学方法并保持良好心态。


读书分享

三、一句话新闻:当代青年说

一句话新闻环节,王泽宇、阙粤红等五位同学以新闻播报的方式,分享了青年人的关注的热点和对当下思考。

阙粤红同学分享的新闻是在上海青少年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系列活动上,张文宏教授谈到:”我对90后充满希望和敬畏……无畏、担当和创造力完全是90后配得上的形容词”。她的感想是:相信当代青年有着高远的志向,有着脚踏实地的意志,有着开阔的国际观,有了更加宽阔的平台,必将成为中国最有希望的时代中最值得期待的一代人。周雯静同学分享的新闻是江苏无锡市和友好城市日本丰川市在疫情期间互赠口罩的新闻。她的感想是:”投桃报李,共盼春来”。中国始终铭记曾给予中国的援助的国家,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为国际抗疫合作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


同学分享一句话新闻

四、嘉宾分享

这次读书会既是一次心得分享,也是一次同学们和关工委教师们难得的交流机会。同学们踊跃提问,与老教师共话时事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青年担当。

钱景舫教授肯定了这次活动和同学们充分的准备,以及大家把经典书籍和实际结合的能力,并勉励大家不仅要把读书作为知识的储备,而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如果我们能够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的立场,练就过硬的本领,投身到强国的伟业当中,那么我们的年轻人一定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责任和担当。

张志杰老师称赞同学们的发言极具正能量。疫情当前,面对国内外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同学们积极向上的分享使他倍感欣慰。张老师教育同学们作为青年,要始终去追求真善美,抱着积极的态度处理生活中的事情,迎接以后的挑战,拥抱美好的生活。

柳叶老师建议同学们要学会选择、甄别信息,不要被琐碎的信息占据太多时间,把有限的时间用在阅读原著和经典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自己的人生做出设计和规划,并做出无限的奋斗和努力。

李戈锐老师说”行者常至、为者常成”,一切成果都是在努力中践行出来的,这也体现在同学们的阅读和活动准备中。冰心奶奶曾说过”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句话够我们受用终生。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也给教育学部党委第六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经典阅读系列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同辈的分享和老师的发言使同学们受益良多。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选择经典书籍,如何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关乎着同学们价值观的塑造和人生选择。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更应该守住自己的本心,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做一个有担当的青年。

文字/图片:朱锐锐 袁梦迪 屈云晨等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