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纽约中国研究中心线上学者交流会顺利召开

本站原创   |    2020-12-17  |   浏览次数: 7,790 views

为深入推进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研究中心建设,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提升学校海外影响力,华东师范大学–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纽约中国研究中心首次学者交流会于北京时间12月17日上午在ZOOM平台和教育学部文科大楼顺利召开,旨在围绕“中美教育交流的未来”,探讨全球教育和学术交流面临的不确定性与机遇。

我校线下会场

活动参会人员

会议由华美协进社教育副社长、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廖申展主持,美方出席嘉宾有:华美协进社社长James B. Heimowitz、原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杜克大学中国事务顾问Denis Simon教授、华美协进社公共关系事务负责人 Dinda Elliott、技术部负责人Aaron Nicholson。我校出席人员有: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文钰、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兼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周勇、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华师大教育评论(英文)执行副主编陈霜叶、高等教育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李梅、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助理王涛、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祝刚、教育学部国际事务部主任邱月、科学研究部主任唐婷婷、华师大教育评论(英文)责任编辑游蠡等。此次交流会还吸引了美国50多名教育界人士在线收看,并参与线上交流互动。

华美协进社教育副社长、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廖申展女士主持会议

华美协进社社长James B. Heimowitz首先向华东师范大学参会嘉宾和美方在线听众表示欢迎,并回顾了华美协进社的成立历史以及该社与我校的合作渊源,特别是在推广中国文化、汉语教学、中美人文学术交流领域长期而深入的合作,他表示,华东师大和华美协进社共建的纽约中国研究中心是双方合作在新时期的又一重要举措,希望该中心能够成为连接中美教育交流的重要桥梁,为中美人文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华美协进社社长James B. Heimowitz先生发表开场致辞

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教授介绍了疫情期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继续参与全球对话、传播中国声音的举措,其中包括:组织中美教授于今年3月份开设“抗疫中的教育学”微视频课程,围绕教育经典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华师大教育评论(英文)》刊登一系列中外学者围绕疫情期间和疫情后国际教育发展的学术论文;今年10月与波士顿学院共同组织2020全球教育学院院长论坛线上会议,探讨全球疫情下不同国家或地区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教育学部多位教授作为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学前教育分会成员,积极编辑整合儿童游戏活动在线教育资源,用以援助疫情期间的意大利。荀渊教授还表示,希望与世界各国共同研究在疫情或后疫情时代教育何去何从,建立更广泛的更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在教育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

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致辞

活动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华师大教育评论(英文)执行副主编陈霜叶教授和原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杜克大学中国事务顾问Denis Simon教授作为主讲人,就疫情对教育交流的影响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陈霜叶教授从历史和现在看未来,从小趋势观大局,通过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的数据和微观趋势,分析当今世界虽然疫情局势紧张,但人类会通力合作攻克难关,疫情期间的中美教育交流也应保持乐观精神,虽然不能进行线下交流,但可以通过频繁的线上交流实现大部分合作。陈教授希望我们多关注教育交流对知识的影响和全球化对人类的影响,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灵活思维的培养,共同推进华东师大纽约中国研究中心的建设,共创中美教育交流的未来。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陈霜叶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发表观点

Denis Simon教授以中美合作办学机构——昆山杜克大学为主要案例,分析了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经验和疫情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推荐了由昆山杜克大学编辑、英国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的《冠状病毒对人类、社会和政治的影响》(The Coronavirus: Human, Soci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一书,该书研究了COVID-19对中国教育的影响。Simon教授介绍了国际合作办学在合作伙伴的选择、机构的选址、共同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置和经济政治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他还指出尽管困难重重,昆山杜克大学抓住了课程创新、教师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机遇,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疫情对像昆山杜克大学这样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影响,他表示,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合作双方需要积极维持合作关系,共克时艰,最终实现双赢。

杜克大学Denis Simon教授发表观点

此次活动还邀请了华东师大三位教授参与了学者交流环节。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李梅从疫情对学生和家长留学意愿的影响的角度发表了观点,表示受疫情影响,短期内选择留美的学生可能会减少,家长送学生出国读书的意愿也会下降。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王涛从课程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促进学生全球素养的培养,并着重介绍了中国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指出“国际理解”素养是核心素养之一。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祝刚副教授从教师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加强中美在教师教育领域的交流,促进教师队伍教学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高等教育研究所李梅、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王涛、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祝刚参与讨论

会议最后,廖申展女士邀请中美嘉宾对未来中美教育交流带来的益处这一带有希望意义的问题进行了展望,希望中美教育交流不应止步于疫情,双方应保持乐观态度,共克时艰,实现共赢。

图、文:国际事务部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