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结合、科学育儿,发挥专业优势为群众办实事 | 学前教育系教工党支部与研究生党支部联合社会服务活动

本站原创   |    2021-06-01  |   浏览次数: 1,972 views

在建党一百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将学习党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2021528-29日,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工党支部与研究生党支部联合开展“医教结合、科学育儿”系列活动,走进黄浦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和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0-3岁科学育儿咨询和家庭教育指导。该系列活动以解决民众所面临的家庭育儿突出问题为导向,切实回应了当前民众对“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强烈呼声,体现了为民排忧解难的自觉践行初心,受到华东师范大学的高度重视,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一、聚焦起始、着眼未来:科学育儿公益活动走进黄浦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

0-6岁是孩子一生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快乐、有意义的幸福童年,既是家长的期盼,也是政府的目标,更是高校早期教育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2021528日上午,科学育儿公益活动在黄浦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拉开帷幕。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斯阳莅临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高度肯定了在“幼有善育”背景下、高校专业团队服务社区科学育儿的重要性,并对华东师大如何更好服务社会提出殷切期望。黄浦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俞主任在讲话中表示对高校专业力量支持的感谢,并对建立双方长期合作模式与机制表明了决心。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沈晔出席活动。

在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张明红主任、左志宏书记的带领下,具有“0-3岁婴幼儿保教指导”“家庭教育”“早期阅读”“艺术教育”等领域研究专长的党员教师一行8人,通过讲座、工作坊、咨询等活动面向家长开展了专业指导与服务活动。与此同时,26名学前教育学系的硕士研究生党员还分5个亲子场地与儿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一)关注阅读与情绪发展:充实有料的家长讲座与工作坊

早期阅读是儿童一生发展的奠基,而如何选择低幼儿童读物、如何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却是家长的一大困惑。左志宏副教授深入浅出地与家长分享了早期阅读的理念,并提出了诸多有效实用的方法。

3岁前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经常发脾气”是家长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孩子“发脾气”就是不听话吗?如何在理解和共情的基础上将“发脾气”作为孩子发展的契机?范洁琼副教授在工作坊中与家长就这一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提出有效策略。


(二)回应现实、科学解惑:专业而有针对性的现场咨询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会爱孩子则是一种能力和方法。由张明红、何敏、阮婷、刘婷、李琳一行5人组成的专家团队,认真了解、及时回应家长的各种不同困惑,通过深入交谈分析原因,并帮助家长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受到家长的热烈欢迎。

(三)亲子互动、游戏童年:丰富多样而有意义的游戏现场

游戏是儿童的生活,也是儿童的学习。理解儿童的游戏、走近儿童的生活是家庭指导的关键。26名硕士研究生党员分为5个小组,精心组织了各种游戏活动与孩子互动,与家长现场交流亲子游戏中的各种发现。

二、医教结合、助力家庭:华东师大0-3团队携手长宁妇幼保健院服务家庭教育

智能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概念,涉及到早期教育与多学科的融合交叉,其中医教结合是一条被研究和实践反复证实的必由之路。2021529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0-3岁儿童发展创新团队成员左志宏副教授参加了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与华东师大0-3团队合力举办的家长学校毕业典礼直播活动,现场为家长们答疑解惑了关于婴幼儿气质类型与家庭养育方法的问题。张明红副教授通过线上连线直播间的方式就家长们关心的早期亲子阅读问题提供了实用的建议。

20201212日开始,华东师大0-3团队与长宁妇幼保健院以医教结合的全新模式,在协手研发出版《我与宝宝共成长——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手册》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家庭为单位、科学养育婴幼儿为目标的家庭教养指导服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涉及0-1岁儿童的科学养育和家庭教育指导,包括营养保健、运动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等。

这一项目深度融合各方专业人员多年来从事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经验,旨在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此过程中不断帮助家长梳理并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断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

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

学前教育学系两场科学公益活动聚焦0-3岁儿童家庭保育与教育这一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民生问题,立足专业优势、汇聚多方力量、实现跨学科融合,切实践行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基本要求,也进一步加深了党员教师和党员学生对“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回应槽点、纾解痛点、打通堵点、补齐断点”的理解,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专业服务社会、回报公众,共同造福儿童早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撰稿:李

审核:左志宏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