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赋能·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暨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盟年会成功召开

本站原创   |    2022-01-07  |   浏览次数: 6,080 views

2021年11月,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为上海整体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方位赋能教育综合改革、革命性重塑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擘画了新的蓝图。华东师范大学在”教育+”、”智能+”行动计划的引领下,率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未来教育的命题。2021年12月2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全方位赋能·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以线上线下混合方式在上海召开,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个性化学习””未来教师发展””课堂教学创新”等方面的融合创新展开深入研讨。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顾小清教授及团队一直关注国家教育发展动态与需求,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以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研究”为抓手,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如何重塑未来教育生态并促进未来教育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致力推动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创新应用。项目从社会文化及生态、学习科学、技术创新、跨学科等多重视角,重点回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战略””学习变革””知识创造””教师队伍””教育重构”五个焦点领域的问题,以期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最具权威和指导性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目前已取得较好成效。

牵头成立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盟

2021年7月,项目为充分落实研究内容,将研究扎根在教育实践一线,课题组向社会广泛征集,并以”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教育)”建设为契机,组织成立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盟。人工智能教育是指利用人工智能赋能的教育和以人工智能为学习内容的教育。因此,联盟一方面聚焦智能教育环境下”个性化学习””未来教师发展””课堂教学创新”等三个方向开展社会实验研究,为区域和学校提供了用于学、教、管、评的人工智能技术资源及其应用案例;另一方面,联盟高度关注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与教学,依托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力基于《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标准(试行)》的课程内容研究和支撑平台建设,力求形成系列有影响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总结和推广人工智能教育案例与实践经验。



举办”全方位赋能·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

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综合改革、重塑未来教育生态等多个方面展开,主题包含”推进数字化教育评估,促进规模化个性化学习””赋能教育应用发展,深刻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创新””探索教育场景应用,健全教师能力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养和能力,构建多阶段人工智能教育””公布第二轮联盟校/区入选名单”五大主题,在线观看会议人数上万人。

中央电教馆原馆长王珠珠、上海市教委信息化工作处李海伟处长作开幕式致辞。王馆长指出,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感受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魅力。在这个人机网络交互赋能过程中,每个人的学习与能力提高也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李海伟处长强调,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理念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最关键的要点是推进场景的建设,将人工智能技术具体应用到学、教、管、评、测等各个场景建设中,促进研究与实践的协同推进,发挥智能化教学实践更高的应用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做主旨报告《构建研究与实践共同体:以AIED研究联盟推进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首先,顾教授具体介绍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研究”的开展的研究工作与获得的研究成果;其次,分别从项目和平台、专家团队支持、技术和资源支持、理论和研究支持、智能教育社会实验基地以及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标准等方面介绍了为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盟提供的福利与保障。最后,她提出两点共同愿景:一是依托AIED联盟,解决智能技术促进未来课堂的困境,共同推荐实践应用;二是运用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大规模学习、未来教师能力塑造、重塑课堂的目标,共同创生教育理论。

宝山区教育局张治局长从为什么要推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着眼点与着力点、上海宝山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三个方面做了精彩分享。他强调,要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建设,努力构筑上海教育的未来发展新优势,为建设数字时代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宝山力量。



论坛还邀请了国内高校、一线教育管理、教研和教学单位的专家,共同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问题、类型、经验等进行分享与交流。北京师范大学武法提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吴邸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的胡小勇教授、北京大学尚俊杰研究员等专家从自身研究背景与研究经验出发,分别就”基于人机协同的精准学习干预研究””多空间场景下教师信息素养测评与提升””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教育与计算思维培养”等主题做了相关报告,重点分析了智能时代教师的转变、课程的转变、个性化学习等内容,阐释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健全师生信息素养培养、开展数据评估的教育综合评价体系以及如何赋能教育应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此外,青岛市教育装备与信息技术中心李晓梅主任、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谢忠新主任、广州市电教馆彭斌馆长、青岛市北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曲宏涛教研员等从区域、学校层面分享了”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实践””构建教育数据融合平台,推进智慧校园转型升级””人工智能赋能’双减'””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创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经验与案例,并且论坛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浙江大学李艳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刘希未高级工程师对以上分享进行了交流与建议。

“全方位赋能·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圆桌论坛分别由王珠珠原馆长和徐显龙副教授主持,黄浦区教育学院副院长邢至晖、宝山教育局局长张治,普陀区教育学院主任黎亮、副主任王世达,金山区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张双柏等做了精彩分享。几位嘉宾围绕什么是转型?为什么是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转型有何区别?落实难点是什么?等问题,分别从数字化转型背景、数字资源重构、教师数字素养、实践行动落实、治理体系建构等方面做了具体回应。

祝智庭教授对本次论坛的意义和价值给予高度赞同。他认为,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系列变化的持续过程。从技术对于教育的作用来看,分别是替代、扩增、改进和改良、再造四个作用,而第四个作用则体现了全面转型内涵。这四个作用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同时存在和循环迭代的关系。因此,需要我们从生态观视角审视教育的复杂系统。祝教授还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应当遵循三大原则:第一是问题驱动,也就是基于实用主义观点看待现阶段哪些问题可以应用技术解决;此外,需要面向未来,需要先进的理念引领。第二是系统进化和(局部)创新突破;第三是价值评估和实践优化。最后,祝教授肯定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探索,但是面对人和机器之间互动赋能,又面临了复杂性和挑战性,建议通过高校教师、一线教师和资源、服务供应商协同推进,共创未来,也预示着本论坛圆满闭幕。


未来,我们共同前进!

闭幕不是落幕,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盟将进一步与各区域、学校紧密合作,携手开展智能教育研究与实践,重点推进教、学、管、考、评和研究、服务、资源、实践活动、家校互动等10类教育应用场景建设,关注个性化学习、未来教师、创新课程和教育生态,重点构建支持教育数字化转型的N+1技术中台方案,打造教育数字基座,提升教育治理服务能力,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