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跨学科系列论坛:“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多学科对话”论坛顺利举行

本站原创   |    2022-08-05  |   浏览次数: 2,199 views

2022年7月16日上午,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和科技处联袂主办的文理跨学科系列论坛——学科交叉融合论坛第十二期之”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多学科对话”顺利举办。论坛上半程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军文教授主持,下半程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主编杨九诠研究员主持。会议以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共吸引了8万余人在线观看与研讨。


在致辞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教授明确指出,以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重要使命和战略发展目标。她强调,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当前国内外关注的重要领域,此次论坛从多学科、跨学科视角探索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概念发展、理论框架与培养路径,推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研究,为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在主题报告环节,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以”社会与情感能力:从研究走向培养”为题作报告。他指出社会与情感能力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即从经验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到应用,积极运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研究推动教育实践。袁教授提出,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可培养的,其培养也是有方法的,一是要有课程,积极推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进入整个课程体系;二是要有教程,即要有教材和教法,要求我们做好对教师的培养;三是要关注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影响,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


OECD教育与技能司创新和测量发展部负责人Tia Loukkola,以”The OECD Survey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为题作报告。她首先对第一轮SSES国际测评结果进行了简要说明。Tia女士强调,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关注不仅仅在于子能力本身,更要关注子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其结果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亚庆,以”社会情感学习与学校整体管理改进”为题作报告,对北师大社会情感学习项目进行了简要分享。毛教授突出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全局性,从学校整体出发,介绍了北师大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团队进行的本土化探索,构建了中国学生”三项六维”社会情感能力目标体系、学校管理综合变革方案以及区域联动变革机制,展示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以”寻找新课程的’温度'”为题作报告。从新课程的角度出发,谈及教育的情感转向,指出社会情感能力的渗透能够让课程有温度;在新课程目标的演变中,其地位逐渐从边缘到中心;与此同时,崔教授还强调了依托本土文化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名誉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周晓林教授,以”感激情绪的神经基础及对感恩教育的启示”为题作报告。周教授强调,感激情绪有着”利人利己”的积极意义,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激情绪训练,有效提高其感激情绪。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意味着感激不但是可以被培养的,也要注意其培养需要以”知行合一”的方式开展。


华东师范大学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林龙年教授,以”大脑情绪调控中心——杏仁核”为题作报告。林教授指出,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我们的情绪是大脑的一种认知功能。他通过介绍有关实验,展示了杏仁核在控制人类情绪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社会情感能力相关研究的进行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尹弘飚教授,以”跨越学科藩篱:教师情绪研究的理论突围”为题,梳理了来自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具有代表性的几项研究。在分析这些经典研究的建树的同时,尹教授也分别指出了其欠缺之处。尹教授认为,当下我们在研究教师情绪时应当具有超学科的视角,在反思中为自己的研究带来更新颖、更深刻的启发。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付长珍,以”德性知识论的情感转向”为题作报告。围绕”知识与德性的关系”,通过借鉴金(岳霖)冯(契)学脉的传统和西方德性知识论的前沿成果推进中国伦理学的转型创新,来探讨情感智性的问题。付教授指出,应重新发现智德,厘清德性的结构,帮助学生培养理智德性。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席居哲,以”社会与情感能力:积极适应视角的分析”为题作报告。讨论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积极适应的理论视域,强调常变情境中的积极健康与主动幸福。二是社会与情感能力促进积极适应的机制,已有的研究发现社会与情感能力可以同时对适应不良和积极适应起效。社会与情感能力促进积极适应的机制是通过基于积极关系的建构。


国育未来教育科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助理崔伟,以”从社会与情感能力理论的发展看未来教育研究”为题作报告。崔女士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历程中挖掘问题,并提出了建议:社会与情感能力概念上的争议亟待解决,要形成专门的科学话语;要引入更多的实证和量化支撑;要超越量表本身的束缚,回归真实问题的本真;既要追踪国际前沿,也要注重本土化SES研究体系的建立;要注重交叉学科视角,为SES研究增添活力;要注重数据库建设,形成并开放大规模追踪数据。


在会议总结环节,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教授进行了整体回应。黄教授认为,此次对话是一次高质量高规格的学术对话,专家发言体现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视角。通过梳理十位专家的精彩分享,他总结出学界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的几点共识,即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影响人的幸福和成功的关键能力;教育学正在经历由认知向情感的转向;教学是一种情感实践;教师有一种情绪劳动;以及学校是培养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主阵地。在此基础上,黄教授分别从政策、学校、教师和社会角度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并梳理了其在概念、测评、实践干预等方面的争议。


本次论坛专家云集、思想荟萃,为广大师生提供了高质量的跨学科交流平台,与会听众反响热烈。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力推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加快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升跨学科研究水平,营造了浓厚的学科交叉研究氛围。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