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吴遵民:民办教育火爆背后问题待解

本站原创   |    2016-09-07  |   浏览次数: 1,632 views

若要根本解决由择校引发的教育不公问题,就必须从源头上查找原因,在对公办招生划片的同时,对民办学校的监管也应加强。

近日,多地出现民办教育的负面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原来,在民办教育越来越火的今天,有不少民办校开始大肆挖角公办校优质师资,还有一些公办名校借着这股热潮,开始偷偷创办民办校。

民办教育的火爆,从上海的数据就可以看出端倪。上海市教委发布的数据表明,上海市今年164所民办中小学(含校区)招生计划总数为30338人,其中64所民办小学招生数为11530人,比去年增加12%;100所民办初中招生数为18808人,比去年增加7%。其中,个别民办学校的报名数和录取数之比竟高达20:1。民办校招生的新花样频出。继去年有7所热门民办学校使用人机对话形式进行面谈后,今年约有15所学校引入第三方机构,并采用信息化的素养评估方式进行面试。

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固然有经过20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办学校找到了自身的特色定位,办学质量亦日益提升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上海从2014年率先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并于2015年开启“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全面实行入学信息登记办法,严格规定公办学校实施划片入学政策,彻底杜绝了公办教育的择校之门,于是不少家长涌向了民办校。

若就“划片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意图来看,是针对择校不公平现象而出台的有力举措,这一政策也确实给择校热打了一剂“退烧针”。但民办校火爆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民办校学费水涨船高。据不完全统计,一所名牌民办学校的学费,一学年需缴纳6万至15万。由于需求火爆,有个别学校甚至出现了中介现象,而中介的介绍费竟也高达数万人民币之巨。

而民办学校为了争抢更多生源,用重金挖取公办学校的名师或通过各种途径增强民办“名”学校的资源集聚效应,则更会造成公办与民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引发教育不均现象。

还有公办校利用自身资源创办民办校,将优质公办教育资源转移到了民办市场,更有人以发展民办校的名义,把国家对公共教育事业的投入转移到了个人的账户。这一隐蔽现象带来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因此,若要根本解决由择校引发的教育不公问题,就必须从源头上查找原因,在对公办招生划片的同时,对民办学校的监管也应加强。正如“强身”必先“健体”的道理,要打破择校魔咒、破除不公弊端,就必须坚持大幅度地缩小校际差异,并普遍形成“一校一特色”及更多地实现“家门口好学校”的理念,由此家长的择校热才会降温,家长的择校焦虑才会消融。

在当前普遍实施划片入学的政策形势下,须警惕有可能出现的“公退民进”现象,尽早出台配套政策,加强对过于火爆的民办教育的监管与治理。比如,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应严格核算成本,限制学费数额等。总之,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既不能单靠“限”、也不能单纯的“堵”,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坚持公办学校均衡发展的同时,加强对民办教育发展的分类监管,做到公民办教育协调有序发展。

阅读原文

作者|吴遵民(本校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吴潇岚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