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质量的实证研究回答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专题论坛在华东师大举行

本站原创   |    2016-11-03  |   浏览次数: 6,447 views

推动中国出现更多的教育实证研究,是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中国教育研究回应和解决教育改革过程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必然要求。去年,第一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专题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实证研究氛围的形成。在此基础上,2016年10月29日至3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专题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光明日报主办方的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全国有关高校教育学部、教育科学学院、全国各省(市、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各教育期刊、媒体等1000余人参加了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教授致辞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常务副主任刘贵华研究员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李政涛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次论坛聚焦于具体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16位重磅嘉宾和资深专家提供的高水平实证研究案例,向与会者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教育实证研究应该”收集何种数据”、”如何收集数据”以及”如何分析数据”等问题。

16场高质量学术报告分别是:


上图中从左至右,分别为Bill McDiarmid、徐勇、Deborah Stipek、陈向明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育学院前院长Bill McDiarmid的”美国的教师教育干预力度不够?——以’教师教育与学习教学研究’为例”,首先分析了美国教师教育被认为干预力度不够的原因,然后分享了当年他们关于教师教育的一个大型研究设计和后续跟踪研究,最后总结阐述了当前美国教师教育的现状;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的”国家惠农政策是否惠了农?——基于百村观察研究”,从收集数据、录入数据、数据分析、分析结论、政策建议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他们十年前启动的一项大型的”百村观察计划”,结果显示国家惠农政策总体惠了农、发达地区农民较欠发达地区农民获得实惠多、惠农政策经济效应随时间推进在减缓、相当部分惠农政策没有惠农而是惠了商家和厂家;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Deborah Stipek的”遏制学生自信心与内在学习兴趣的下降”,向大家展现了关于学生数学课堂学习行为的研究并分析了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因素,发现学生随年级增加自信心与内在学习兴趣下降的现象并非不可逆转,可以通过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形式等保证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

北京大学教育质性中心主任陈向明的”如何通过理论对话提升质性研究的质量?”,探讨了如何在研究者个人经验知识的基础上与实证资料及前人理论对话而逐步生成有新意的研究结论,通过介绍关于实习生和指导教师互动的研究,建议大家要始终抱着一种开放的、探索的心态,在各种理论诠释与研究对象呈现的行为中寻找自己的探索框架;


上图中从左至右,分别为Louise Wilkinson、杜鹏、李瑾、周兢

美国雪城大学教育学院前院长Louise Wilkinson的”阿瑞尔的个案研究:早期代数思想的构建与交流”,使用案例研究法,探究一名双语男学生阿瑞尔在学习代数尤其是线性方程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多渠道搜集数据并深度挖掘背景信息,专注于个案的数学推理思路和数学学习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的”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队列分析”,基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定量的、队列的角度追踪一批1940年出生的老人,呈现了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现状、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队列分析以及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队列分析;

美国布朗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正教授李瑾的”东西方学习模式及儿童学习信念之发展”,研究发现两个文化的学习模式都很复杂而且结构也很相似但意义差别很大,美国欧裔模式是心智取向而中国华裔模式是德行取向,学龄前儿童确实有能力建构学习信念且其学习信念深受各自文化学习模式的影响,学习信念越强学习成绩就越好;

华东师范大学ESEC儿童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周兢的”基于数据库的中国儿童语言与阅读发展系列研究”,从关注汉语儿童的语用交流行为、从语用的角度来研究孩子的语言,到聚焦汉语儿童阅读发展特点与规律,再到聚焦新疆民族儿童双语学习与阅读教育,介绍了团队研究的三个阶段;


上图中从左至右,分别为黄斌、柯政、雷万鹏、郭秀艳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黄斌的”教育研究中的因果关系推断:方法与案例”,首先分析了因果关系兴起及我们需要因果关系的推断的原因,其次阐述了因果关系推断中所面临最核心、最困难的技术性的问题,最后介绍了团队研发的因果推断的方法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柯政的”‘好学校’的办学水平更高吗?”,以实证研究的视角介绍了团队关于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办学行为的研究,发现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办学行为没有差异,即重点学校有更好的办学水平这一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并分享了关于实证研究的一些体会;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雷万鹏的”实证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选择——以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研究为例”,基于证据的角度回应了学校布局调整的动因、学校撤并的标准以及学校的布局调整效果这三个问题,并分享了研究过程中关于研究问题的感知过程和关于问卷设计的经验,最后分享了关于实证研究的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郭秀艳的”行为测量和脑功能数据分析的结合——以后悔的实证研究为例”,从实验研究的角度详尽解析了实验设计的思路,实施过程以及实验结果,发现自己做决定相对于听从他人意见,结果比较好会更开心而结果不好后悔程度没有那么强烈,这也体现了个人担当;


上图中从左至右,分别为刘善槐、王彦、尹弘飚、郑太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教授刘善槐的”农村教育问题驱动下的数学模型建构研究”,交流了在量化研究方面的探索,一是以摸清事实为目的的大规模调查研究,二是以归因为目的的实证研究,三是以决策为目的的构建性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彦的”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乡土环境和文化基因——基于桂北地区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很大一部分乡村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生活依然有着一种天然的、本能的和纯朴的坚守,除了物质环境、机会平台与成就动机等因素之外,乡村教师的乡土归属和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尊师重教的传统均对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显著性影响;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副教授尹弘飚的”格物致知:教师情绪劳动的实证探究”,分别聚焦工作、个体的教师情绪劳动研究,分析情绪智力与情绪工作要求对中国教师的情绪法则、情绪劳动策略和情绪调节的影响,并分享了教育的实证研究的三个理念,即回顾、反复搜寻和再概念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郑太年的”课堂视频分析:方法及应用之初探”,通过教学方式及其对学生成绩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解密我们的教学何以”成功”,课堂活动是学生中心还是教师中心这三个研究介绍了如何运用课堂视频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观众认真聆听讲座


观众提问踊跃

在深入扎实的探讨之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做了会议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进行大会总结

本次论坛在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报名人数远远超出第一届报名人数,可见实证研究的转型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本次论坛的举办,不仅有助于改变中国教育研究方法的传统格局,持续推进教育实证研究的深入开展,而且将会对中国教育研究质量、科学声誉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产生深远影响。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