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丨周彬:名校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究竟带来什么

本站原创   |    2019-12-27  |   浏览次数: 3,627 views

不久前,深圳中学招录18名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其中清北本硕连读的有13名;杭州一所中学也公布录用33名清北等名校毕业生;随后,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公布今年录取九名新教师,全部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其中三名来自清华大学,三名来自北京大学,两名来自中科院系统的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
综合性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毕业去中学当老师,引发热议——这究竟是人才浪费,还是解了人才匮乏的中小学燃眉之急?还有人质疑,中小学校能否为这些毕业生提供与其学术能力相称的工作岗位。

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当老师,不是第一次引发争议。

2012年,中科院博士毕业生与北京十一中学签约成为中学数学老师。当时就舆论哗然。这位博士生当时的导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学研究所研究员程代展教授在博客上连续发表《昨夜无眠》和《我的反思:年轻人为何“逃离科研”》两篇文章,表示难以理解。这名学生清华本科毕业,中科院博士毕业,在研究生期间就展示出了科研天赋,不少人认为,去中学当老师是一种浪费。甚至在当事人回应后,程代展教授还写了《再反思——兼评我学生的博客》。这位中科院博士说,他被激发起当中学老师的念头,是因为在寒假时抽空帮一名大一微积分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补习,花了两天,这名学生补考时考了90多分。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他喜欢这种感觉。姑且不管这名博士生今天是否还在十一中学当老师,是否保有当初成为中学老师的初心,但我们的中小学需要的,正是这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智慧,并且能从中感受到成就感,从而激发教育热情的人。

当然,也希望现在这些名牌大学毕业生同样是出于对教育的热情才选择了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而这件事对中国基础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也许才刚刚开始。我们要思考的是,当越来越多名牌大学毕业生进入中小学后,会给我们的基础教育带来什么?

“清北毕业生”入职中小学,不是人才浪费而是现实需求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名校毕业生入职中小学的消息今年屡次刷屏。无论是深圳中学还是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一下子都有多名北清和中科大等名校的毕业生入职,由此引发了综合性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入职中小学的热潮。但是,很明显,不论是中小学,甚至整个社会,对这突如其来的现象都没有做好准备,包括思想上的准备,更包括工作上的准备,所以才会对此措手不及,任由大家当作一个社会新闻来讨论,而没有当作一个教育课题来研究。

从投入来看,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和物质资源逐渐充裕,办学条件也日益改善。但是越来越好的硬件条件却反衬了中小学教育人才储备的薄弱。因为,在定性为专业人员的行业里,哪个行业每年没有几十或者上百的清北毕业生入职呢?要不是教育行业整体人才储备薄弱,清北毕业生入职中小学怎就成了如此火爆的新闻!与其他以专业人员为主组成的行业相比,中小学师资数量近1500万,最近两三年每年百余位清北毕业生入职中小学校,这个比例不是太高了,而是太低了。

当学校的教师在数量上匮乏时,几乎所有人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不解决的话,马上就会出现没有老师上课的局面,这可是重大教学事故!可是,当学校的教师存在着质量上的“匮乏”时,却很少有人把它当作一个现实问题来处理。至多不过是通过加强老师专业发展工作,丰富老师专业活动等方式来予以缓解,即便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也不会认为这是大问题。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这类没有开设教师教育相关专业或者尚未成立教师教育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出现了比较成规模的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现象,这似乎远远超出了民众的心理预期。清北毕业生入职中小学校,虽然在数量上仍然很少,但却意味着师资队伍质量与层次的提升。清北毕业生入职中小学校,非但不是对优秀人才的浪费,而是需要中小学做好迎接清北毕业生的准备工作,因为他们的到来意味着中小学教育未来会有高层次师资在专业上的引领。

“清北毕业生”入职后,应被寄希望于走向“以学科培育学生”

知名的综合性大学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入职中小学,其实并非新鲜事,特别是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学校里一直存在。之所以过去没有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不论是接纳了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中小学,还是到中小学任教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双方的感觉都不是特别好,中小学觉得硕士和博士只是用来上课,效果还真不一定比本科生好;而硕士和博士又觉得到了中小学只是上课,那又实在是对自己才华与科研能力的浪费。

这一轮清北毕业生带头进入中小学就业的热潮,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教育背景,以前中小学招来的高学历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地上课,而现在他们希望招“清北毕业生”来拓展课堂。
中小学愿意提供如此优惠的条件来招募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其用心并不完全在日常课堂教学上,也不在于如何把现有的教材教得更好,他们都寄希望于这些老师能够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或者加深。不论是深圳还是武汉的中学,从他们的岗位设置上可以看出,这些老师并不全部安排在普通教学岗位,不乏从事学科竞赛辅导或者是科学拓展课授课的岗位。
很多进入清华或者北大的学生都曾经是学科竞赛的胜出者,他们有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经验,又有在综合性大学获得的科研能力。

同时,学校更是寄希望于,这些学生在接受优质教育的过程中,本身对教育也会有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体验;而他们进入中小学工作,最值得期待的也不是简单复制自己曾经走过的求学路,而是基于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对学科知识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不断提高中小学教育层次,从而恢复中小学教育中最深刻与最深切的一面。

借助“清北毕业生”的入职,加快师资队伍专业化进程

与每年新进约40余万教师相比,哪怕清北两校当年所有毕业生都入职中小学,所占比例也很小。但如此低比例的“清北毕业生”涌进规模巨大的师资队伍中来,居然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可以预想他们的到来,还将对原有教师培养体系带来冲击,以及对现有师资教育教学能力带来挑战。好学校对师资的需求和师范院校培养重心之间的不一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亟待破解的课题。不论是清华大学还是北京大学,尽管他们都是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但他们在教育科学研究上的实力并不强,也几乎没有从事教师教育的经验,可为什么国内一流的中小学校还是非常欢迎他们的毕业生呢?难道仅仅为了轰动效应吗?显然不是,名牌综合性大学毕业生更深厚的学科功底,往往是中小学校长们所看重的。

可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师范类院校对于丰富学生的教学策略和实践能力可说是不遗余力,却看不出他们在夯实学生学科功底上的努力。将教学策略与学科功底相比较,似乎教学策略并非一流中小学校所看重的。名牌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往往有着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但他们身上也有从教所需能力的缺失,比如由于前期缺少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训练,他们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时间应该更长,他们对中小学教材的了解程度也不如在职教师。

如果大家用在职教师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工作,但同时又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来发挥他们能力之长,来拓展与引领学科教学,这既有利于“清北毕业生”对中小学工作和生活的适应,也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清北毕业生”对中小学巨大规模师资队伍建设的引领作用。

对国内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与挑战

“清北毕业生”入职中小学校,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成效,而仅是他们入职本身,就已对国内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强烈冲击与有力挑战。
“清北毕业生”入职的学校,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学校是不是能够为这群学生提供与之相应的工作岗位和绩效考核标准,招他们到学校任教还不算是学校的成功,只有真正把他们的才华用好,真正通过他们的加盟,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这才是最终的成功。

与此同时,通过对“清北毕业生”入职中小学后的教育表现,可以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师培训模式进行深刻反省。不论我们业内自认教师教育体系如何成功,又或者如何失败,由于没有教师教育体系和非教师教育体系毕业生之间的对比,所谓的成功与失败就失去了客观标准。但随着“清北毕业生”的到来,这就寻找到了一个天然的对照组,让我们把传统教师教育体系的利与弊看得清清楚楚,为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寻找到更科学的定位。

阅读原文

作者周彬(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来源丨文汇报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