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论坛年会】生育焦虑、少子老龄化……教育应该如何应对新的人口变化趋势?

本站原创   |    2022-11-22  |   浏览次数: 167 views

就在不久前,世界人口总量刚突破80亿,中国的人口数量却即将迎来拐点,同时出现了生育焦虑、少子老龄化、跨区域流动等新的人口变化趋势。

这些新的趋势将给教育带来一系列影响,那么,应该如何认识和应对?

11月18日,为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实验室、教育人口实验室共同举办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论坛年会(2022年),主题为“共同富裕背景中的教育强国建设”。

大会报告阶段,邀请了教育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和公共政策等各学科权威专家以及相关专家型领导,讨论交流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理论和政策问题,同时还讨论了人口、人才和教育的关系。

 

面对新的人口变化,教育应如何应对?

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分享了国家人口发展和教育关联度的问题,分析了国家人口发展趋势与教育资源配置、生育焦虑之间的内在关系。

中国人口总量将迎拐点

丁金宏研究认为,未来1-2年,中国人口会迎来顶峰时期,到14.1亿左右,然后将出现拐点,人口总量将转为下降趋势,“而且下降的过程会非常长,也会很猛烈”。

下降到哪里是最低点?下降多久会反弹?

这些关于人口趋势的预测,仍是未知数,人口专家们正在积极研究讨论。

 

丁金宏预测,“一种乐观的估计是中国人口将下降到10-11亿,为最低值。与此同时,世界的人口现在还在持续增长,将来估计会达到90-100亿之间,甚至突破100亿。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会逐步下降。”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资源的规划和合理配置至关重要。

生育焦虑已变成公共问题

不久之前,我们还在动员大家尽量少生孩子。但是很快,现在年轻一代不想生孩子了,即使生育政策不断调整,生育意愿还是不高。

生育焦虑,其实很大程度是教育焦虑引起的。

丁金宏的研究团队去年在上海做过一个访谈式调查,访谈了上海各个阶层、各个地区的人。

 

“不管是有孩子,还是没有孩子的,甚至是刚准备结婚的,一谈到生育的问题,就联系到教育的问题;一谈到孩子的问题,就说没有精力去培养孩子,怕耽误孩子。”丁金宏坦言,生育焦虑和教育焦虑两个问题相互叠加,相互强化。

访谈同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意愿越低。

如何缓解全社会的教育焦虑,成为回应生育焦虑的关键。

人口大规模跨省迁移

中国人口跨省迁移的现象和趋势非常明显。

江浙沪、珠三角这些相对发达地区是人口流入地,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这些相对不发达地区是人口高强度流出地。

丁金宏指出,这样的状态引发了两个问题:第一个相对发达的地区人口的集聚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集聚;第二个是人口流动与教育资源的匹配性问题,“外来人口在流入地没有充分的受教育权力和机会,教育资源还不能很好的匹配”。

 

如何在制度上保障流动人口家庭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如何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优质的受教育机会,都是教育必须回应的重要问题。

怎么样才称得上教育强国?

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成为一个振奋人心的教育发展目标和国家战略。

那么,怎么样才称得上教育强国呢?

论坛上,多位大咖专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教育强国尚有差距

关于教育强国,实际上是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定义的。

湖北省人大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指出,教育强国可界定为: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强大且显著的国家。

 

衡量教育强国也有一些常用的指标,比如入学率、受教育年限、经费投入、设备设施的设置,师生比、学校的规模等。用这些指标,可以量化地呈现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进展和程度。

周洪宇基于研究发现,目前教育国际竞争力前十名的国家以欧美国家为主,中国位居18位,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指出,当前我国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例如高中毛入学率、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特别是研究生入学比例等指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教育强国有”四度”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聚焦“教育强国的未来要求”,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并举。

 

他从教育的广度、深度、高度、绵延度四个方面思考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论述了普及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个性化发展与终身教育之间的关系。

广度就是普及,重点是数量的扩大和结构的调整,除了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入学率,还要关注结构性的要求;

深度则是从高质量教育发展的要求出发,改变“高分低能”的现状,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资源协调能力、领导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考虑包括社会情感能力等非认知因素的影响;

高度指的是个性化、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避免工业化社会过度重视提高教育效率导致的人才培养的标准化与雷同化等问题;

绵延度指的是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让每个人在生活当中有不断学习的机会和动力,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使得教育真正能够在社会当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对社会的发展提供技术性和战略性的支撑。

 

阅读原文

记者丨白羽

来源丨第一教育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