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新汉学)

本站原创   |    2015-05-21  |   浏览次数: 6,007 views
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新汉学)
一、培养目标
(一)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身心健康。
(二)具有扎实的教育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跟踪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并能独立从事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能够在教育技术某一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
(三)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运用外文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一)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并重,注重创新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除课堂教学外,更多地开展专题讨论、项目实践、社会调查、国际交流等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鼓励、支持和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方式,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也可采取和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
(二)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标准学制四年,最长不应超过六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研究
2.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
3.新型学习环境(未来课堂)研究
4.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
5.智能教学系统研究
6.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策略研究
7.信息化的教育评价与教育管理
8.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9.CSCL研究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至少修读6学分;学位基础课为学位必修课程,至少修读2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修读3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建议选修软件学院、信息学院、课程系、心理系、教育系等课程,至少修读2学分。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至少应取得15学分。
导师可根据专业培养需求和博士研究生已修读课程的情况,要求博士研究生补修一些先修课程。
(二)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中英文名称 学分 开课时间 任课教师
学位公共课
中国概况
Introduction to China 2 第一学期
高级汉语(上)
Reading in Advanced Chinese (Part One) 2 第一学期
高级汉语(下)
Reading in Advanced Chinese (Part Two) 2 第二学期
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
Discipline and Ethics in Academic Research /
学位基础课 教育技术与学习科学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Sciences 2 第一学期 任友群教授
学位专业课(必修) 模块1:多媒体训练
Multimedia Training 2 第二学期 张际平教授
模块1:科研论文写作A
Studies of Academic and Scientific Writing 1 第一学期 高丹丹副教授
学位专业课(选修) 教学模式比较
Model of Teaching 1 第一学期 张际平教授
网络教育研究
Web-based Education Research 2 第二学期 闫寒冰副教授
教育技术项目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 第二学期 王珠珠教授
现代软件设计思想
Modern Software Architecture 1 第一学期 叶长青副教授
在线交流评价方法
Evaluation Methodology of CMC 2 第二学期 陈向东副教授
跨学科或专业选修课 选修信息学院、软件学院、课程系、教育系的课程 ≥2 第二、三、四学期

注: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40次的学术报告会,并在学院、系范围主持或主讲3次以上,介绍学科发展动态或最新研究成果。
五、科研成果要求
以第一作者,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或以第一作者,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在A&HCI、SSCI、SCI收录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
科研成果达到上述要求后,才可申请学位。
六、培养环节考核
培养环节考核内容包括年度报告、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资格考试、论文开题、论文预答辩、科研成果等。
每学年末,博士研究生向导师及导师小组汇报本学年中的学习与科研进展情况并填写《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习与科研年度报告表》,经导师和培养单位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院。
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以自学为主,网上考核,一般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考核。
资格考试。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资格考试。具体实施参见《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办法》
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应包含论文选题意义、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和研究动态、实验设计或研究总体方案、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预期成果等内容。
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通过预答辩。预答辩小组由导师等3-5位专家组成,对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水平、工作量、论文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成果、关键性结论等做出评价和结论。具体实施按《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预答辩实施办法》执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论文预答辩通过后,须进行科研成果审核。科研成果要求详见《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成果要求》。
上述各环节考核第一次未通过者,可在一年内申请第二次考核,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可视其情况延长学习年限或按肄业办理。
七、学位论文要求
博士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应体现前沿性与创新性,应以作者的创造性研究成果为主体,反映作者已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在本学科上已掌握了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两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为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博士论文整个的研究工作将分为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课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等几个环节。
(一)论文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社会需求或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须有自己的创新与重要的贡献。论文选题要站在学科的前沿,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和应用价值。
(二)论文开题
在第三个学期末,论文开题由导师负责组织导师小组,专门组织开题报告会,研究生要就选题的意义、领域的现状、研究方向、研究条件、研究计划和预期的成果作明确的报告,并回答导师小组的提问。导师小组要就是否允许开题作出明确的建议。对开题报告无法获得考评委员会通过者,必须重新开题,并推迟毕业期限。
(三)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开题结束后,研究生应根据论文工作计划,定期向导师及导师小组作出阶段报告,以取得指导和帮助,研究生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研究工作和论文撰写。开题完成后一年,导师及导师小组需对研究进展进行审核,根据需要调整研究内容和进度。
(四)预答辩
在正式答辩前二个月,将进行预答辩。预答辩成员由导师和指导小组组成,对研究生的工作进行审定,并确定研究生是否能够进入正式答辩环节。
(五)论文评阅与答辩
论文完成并交导师严格审阅后,由导师确定是否可以按时参加答辩。按研究生院要求组成答辩委员会,导师不能参加答辩委员会工作。答辩工作必须严密安排、精心组织,保证学位授予的学术水平和权威性。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