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天、100个视频 | “抗疫中的教育学”系列微课程发布将暂告一个段落

本站原创   |    2020-03-12  |   浏览次数: 2,009 views

3月12日是”抗疫中的教育学”系列微课程连续播出的第34天(期),也是播出的第100个视频。至此,教育学部特别寒假助学活动——”每人5分钟,共上1门课”,要暂告一个段落了。在此,向所有以各种形式关心、支持这个活动的老师同学们,特别是参与系列微课程建设90多位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

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最为艰巨的时刻,为了帮助同学们在抗疫”宅家”期间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教育学部于2月5日向学部所有老师发出倡议,运用学部丰厚的教师资源和现代网络优势,”每人5分钟,共上一门课”,开设网上”抗疫中的教育学”微课程。倡议发出之后,得到了学部老师的热烈响应,总共90多位老师报名参加,提交了视频。在经过紧张制作之后,”抗疫中的教育学”系列课程的第一期,于倡议书发出后的第三天,也是2月8号元宵节这天,顺利推出。视频课程一经发布,就受到广大师生热烈欢迎,在短短几天内,第一期两个视频的总点击量就超过10万+。


“抗疫中的教育学”连续发布34天(期),共含100个微视频,总时长500分钟左右。这些课程内容紧扣教育,聚焦学术,视角不一,风格多样,充分体现了教育学部老师雄厚学术实力和良好精神风貌。系列课程不仅是教育学子寒假期间的优质学习资源,也引起了广大校友群体、一线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群体及社会的广泛关注。部分课程视频被学习强国、澎湃、喜马拉雅电台、哔哩哔哩等平台,以视频、语音和文字等形式予以转载、推广。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各种平台观看、收听和浏览本课程的累计超过50万人次。

“抗疫中的教育学”课程开设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和支持。美国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教育学院高度关心着中国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得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发起了特别寒假助学活动——”每人5分钟,共上1门课”后,主动联系,并在第一时间制作完成了8位教授的微课程,助力”抗疫中的教育学”课程,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美国堪萨斯大学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友好学校,三年前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和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长RichGinsberg教授联合发起了全球教育学院院长论坛,影响遍及五大洲。参加全球教育学院院长论坛的其他教育学院,也都以各种形式对”抗疫中的教育学”进行点赞,并表示如果有进一步需要,他们也都愿意参与进来,共同助力”抗疫中的教育学”。


从3月9日开始,华东师范大学进入了新学期,老师、同学也都开始了有序的在线授课、学习。定位于特别寒假助学活动的”抗疫中的教育学”也因此准备告一段落。但教育学部师生在这个特别寒假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与教学创新,将永不停止。

课程列表

● 袁振国:教育规律与教育规律研究

● 陈霜叶:疫情中的教育冷思考与热思考

● 李政涛:本纳的《普通教育学》与我们的时代

● 柯政:困境思人才:疫情中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

● 范国睿:”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走近克里希那穆提

● 陈向东:瘟疫时期的阅读

● 黄书光:教育本土化探微

● 徐国庆:什么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国家制度的视角

● 董蓓菲:合作学习的优势

● 荀渊:柏林大学的创办

● 李家成:在防控疫情时期,直面”教育问题”

● 彭正梅:纪律使人更优秀:尼采《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 杜成宪:疫情、医学与社会

● 黄忠敬:何谓正义?——读《正义论》、《为承认而斗争》、《正义的中断》的感想

● 钱雨:关爱环境的亲子绘本阅读《小房子》

● 吴遵民:非常时期的教育学思考——论教育技术的责任、使命与贡献

● 田爱丽:在线学习,如何从知识分享走向能力提升?

● 朱军文:高校科研定量评价的质量属性

● 吴刚平:教学材料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和区别

● 卜玉华:用方法抓取生活,用思想透视现实——当代民族志研究的典范之作 《学做工:工人阶段子弟为何继承父业》

● 杨向东:素养测评的基本逻辑

● 杨小微:长智于已然,防患于未然——谈谈新冠肺炎疫情中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 姜勇:抗疫背景下的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

● 徐斌艳:开发真实场域中的课程资源

● 郅庭瑾:人口变动与教育资源配置

● 禹娜:人类存续不易,请敬畏自然、珍爱生命

● 张心科:教什么与怎么教哪个更重要?——世纪之交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重构运动中存在的问题

● 周彬:何以造就学科教师的专业力量?

● 张文明:教育”减负”和防疫”封村”的社会共同体视角讨论

● 刘冉: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理论中看知觉经验与艺术经验的关系

● 陈玉琨:为每个孩子编本教材

● 黄健:成就幸福人生的路上,我们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终身学习

● 李雁冰:反思我国当下的科学素养教育

● 顾小清:抗疫时期呼唤信息素养

● 马和民:人生问题何以不断发生——兼论文化、教育与心灵成长

● 沈晓敏:疫情中的真实性学习

● 黄瑾:社会历史文化理论视野下的幼小衔接

● 徐国兴:漫话《教育漫话》

● 李锋:疫情下的信息素养

● 沈玉顺: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全球责任

● 鞠玉翠:从”抗疫”中学会健康成长

● 安桂清:对”停课不停学”政策的反思:具身学习的视角

● 朱益明:对”学习”的理解

● 刘莉莉:回归真正的教育研究——从疾控中心发表论文说起

● 万勤:嗓音保健

● 李伟胜:学校的专业使命

● 刘巧云:疫情中关于父母语言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思考

● 沈伟: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

● 郑晓蕙:多机位教学视频拍摄的经验分享

● 于素红:关注在家学习的特殊儿童

● 刘世清:教育治理中的伦理问题反思

● 彭新强:”一带一路”和全球化

● 匡瑛:什么是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的视角

● 姜怡: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 赵勇:又一场教育大战:关于社会情感学习的辩论

● 宁本涛:加强”食育”,刻不容缓

● 郭宝仙: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

● 闫寒冰:疫情下的在线教学思考

● 郑太年:如何学习最有价值

● 张会杰:批判性思维与疫情期间的加分政策

● 周兢:抗疫中的阅读游戏干预——提升学前儿童面对灾难的心理弹性教育

● 王伦信:中国古代关于避疫的伦理争论――《论语•雍也》”伯牛有疾”章读议

● 冯翔:从”停课不停学”说开去

● Mark Bray:影子教育的国际研究、发展历程及未来方向(一)

● Mark Bray:影子教育的国际研究、发展历程及未来方向(二)

● 张薇:疫情下的影子教育

● 过伟瑜:教育路在何方?抗疫和水的启示

● 韩映雄:教师的专业精神、职业伦理与专业操守

● 李宝敏:疫情期间如何进行在线学习?

● Rick Ginsberg:论校园欺凌

● 程亮:走向”教育化社会”

● 高鸾:与改变共舞——面向未来的教育

● Lisa Wolf-Wendel :女性教师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 吴永和:疫情中的大数据应用

● 祝刚:全球教育改革中的”细菌”在传播?OECD时代的教育治理及其反思

● 赵勇:破除学习者的藩篱

● 周加仙:从教育神经科学来看爱国情感的根源

● 徐显龙:如何避免在线教学掉入技术的”陷阱”?

● 段昌明: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致抗疫中的你们

● 吴忭:大数据时代的混合研究方法

● 杨澄宇:碎片化时代的句法转换

● Sean Smith:科技与可视化学习

● 苏雪云:特殊婴幼儿的家庭早期干预

● 薛耀锋:智慧校园

● Michael Wehmeyer:教导学生成为自决学习者

● 胡艺龄:信息化2.0时代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思考

● 张静:创造力是什么?如何从大脑中涌现?

● David Hansen:论青春期大脑发育的敏感期

● 李召存:”抗疫”期间幼小衔接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反思

● 张畅芯:如何在网课中保持注意力

● James Basham:通用学习设计框架简论

● 陈莲俊:外卖小哥带来的思考

● 冷静:解码[在线办公+线上教学]

● 董放:创造力培养与艺术教育

● 董辉:疫情下的”快”思”慢”想

● 张丹:后真相时代的一些教育思考

● 郭继东:探寻”未来学校”

● 张春雷:学习任务的游戏化设计

● 黄志军:如何为特殊儿童阅读素养培育助力?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