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部佛年班先修讲座课程第十三讲|儒家“大教育”制度建构及其嬗变

本站原创   |    2021-06-08  |   浏览次数: 3,610 views

2021年5月31日,2021级佛年班先修讲座课程的第十三讲如期举行。本场讲座由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书光教授主讲。2021级佛年班全体同学、教育学部其他院系师生共计40余人怀着浓厚的兴趣前往聆听。教学事务部蔡尚芝老师向大家介绍了黄书光教授。

黄书光教授

黄老师以司马谈、刘向、郭沫若三人对儒家文化的定位引入,向大家介绍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对“大同”和“小康”的理想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完善社会治理、恢复西周鼎盛时期的教育文明,孔子强调统治者要克己奉公,从而达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制境;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民而王”与“治民之产”,以保障平民经济水平固其恒心;而荀子则将礼法融合,遵行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主张。《大学》中所阐发的“三纲领”、“八条目”既是儒家伦理政治图式的经典表述,也是后世继承者不懈追寻的社会理想。

随后,黄老师详细介绍了儒家“大教育”制度的架构,并阐述了其中的限制与局限。自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以官学教育体制、科举考试制度、民间办学组织等为核心的“大教育”体系正式建立,儒学思想从此成为了国人的行动准则与精神支柱。该体制不仅强调了伦理本位与经学至上,也开创了“学而优则仕”的贤人政治路线,更实现了文明的创新与赓续。黄老师指出,传统文化是开拓现代化的促进性因素,只有回归历史情境挖掘其内在逻辑,才能夯实教育史在整个教育学科中“基础学科”地位。

认真聆听的同学们

黄老师以广博的知识与宽广的眼界带领大家纵览了两千余年儒学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引导同学们思古怀今,借助历史经验思考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反传统行为及其偏失。最后,黄老师寄语佛年学子:历史永远不会死亡,希望大家对教育学科发展的最初源泉、内在逻辑、遭遇困境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知,更好的把握当下、创造未来。

文:陈雨

图:蔡尚芝

供稿:教学事务部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