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情感能力专题论坛在第七届全国教育实证论坛引发广泛关注

本站原创   |    2021-11-03  |   浏览次数: 5,067 views

近年来,OECD开展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国际测评项目得到广泛关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作为OECD在中国开展该项目研究的唯一授权单位,高质量完成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首轮测评和成果发布工作,使得有关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主题。而对于”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什么?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情况如何?社会与情感能力可测吗?如何实施科学测评?”等问题,2021年10月31日在我校召开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专题论坛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的介绍。论坛采用线上直播与线下会议相结合的方式,在线参与的师生达3千人次。


论坛首先由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军文教授致辞。他表示,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来之不易,内容和形式在不断的升级,而社会与情感能力这一专题在9月8日的全球成果发布会后就已经引起了广泛讨论。此次专题论坛将推动校内外同仁聚焦社会与情感能力深入探讨,推动社会与情感能力领域研究的持续发展。


朱军文教授致辞

论坛上半场为专题报告,由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陈红燕副教授主持。报告首先由OECD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与情感能力项目组首席专家、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聚焦SSES测评的背景和价值,对社会与情感能力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展开和成果运用进行介绍。袁教授表示,此次SSES测评制定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定义及框架,并将其进行量化处理,使社会与情感能力能够测量、比较,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变成了一个科学问题。目前项目组在进行积极沟通,希望可以把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研究运用到教育改革的实践当中。他希望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将相关的研究推广应用,将研究的成果落实到提升中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提升上。


袁振国教授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教授对此次SSES测评的结果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对于测评结果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此次测评的研究发现仅是基于数据分析的发现,关注的是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其二,研究数据是学生自评报告的结果。


黄忠敬教授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邵志芳副教授对SSES测评的抽样方法进行报告,指出SSES测评共分为两个阶段,包括学校的分层抽样和学生抽样,我国的参与率为全球最高。教育心理学系张静副教授详细讲解测量工具的开发和本土化过程,并介绍了SSES测评中所使用的计分方法。教育学系刘志博士对测评的实施过程进行报告,回顾了此次测评OECD的总体进程和中国的参与情况,涉及测评的组织架构、参与主体、相关培训等方面。教育学系唐一鹏副教授对SSES结果与PISA测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从测评特点、分析视角、分析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教育学系高星原老师基于SSES测评结果对教育项目的前瞻进行了分享,探寻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可借鉴元素。


邵志芳、张静、刘志、唐一鹏、高星原作报告

七位报告人进行分享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程亮教授进行了点评分享。

杨九诠主编首先对社会与情感能力项目组所取得的成果表示了祝贺。他指出项目不仅在政策、社会、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广泛好评,还在OECD内部得到了高度评价,这是令人振奋的。当前研究还处在相关性的关系当中,不仅要严格区分相关性和因果性,还要对因果性的研究抱有期待,使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研究往更深处、更高处推进,从研究进入培养。

程亮教授认为项目组探索了评价和测评领域的难题,对情感和社会层面的测评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此次测评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范例,展现了一个好的影响研究(impact research)的样态,还激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期待。他表示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会希望看到有社会与情感是怎样跟学科学习关联起来。离开了学科学习,我们如何去培养社会与情感能力。

分论坛下半场为主题交流,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杰主持。来自不同学校的师生就社会与情感能力这一主题,从不同学段、不同主体、不同地区出发,分享了自己的相关研究。


杨九诠主编、程亮教授作点评

江南大学教育学院屈廖健副教授基于四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验调查的数据,考察分析了本科生学习参与度的现状及社会情感能力对本科生学习参与度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尹霞聚焦寒门学子,基于PISA2018年中国样本数据,采用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寒门”影响”贵子”社会情感能力的因果效应进行估计。华南师范大学的任越境以社会情绪能力为切入点,探讨因父母外出务工不同安排而产生的不同亲子分离类型,在留守幼儿对抗发展风险过程中的内部差异。南宁师范大学杨传利老师聚焦西部地区,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学校氛围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以此探寻提升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可能路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范思佳聚焦流动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以一般性的社会情感能力概念框架为基础进行了质性访谈,形成了流动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概念框架,为流动儿童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性指导。华东师范大学王娟关注教师实践,以美国儿童委员会开发的”第二步”课程为背景,采用 CLASS 课堂互动评估系统,对不同执教经历的学前教师进行比较,探寻促进社会情感学习在我国的实施的有效途径。


屈廖健、尹霞、任越境、杨传利、范思佳、王娟作报告

主题报告分享结束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彭新强教授和刘世清副教授进行了点评分享。

彭新强教授回顾了戈尔曼和加德纳的相关研究,前人的研究为当前研究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华东师范大学项目组以及其他研究者的研究体现了当前社会与情感能力这一研究领域在中国的影响力。并提出两点建议:其一,要关注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其二,要关注如何用研究影响实践。

刘世清副教授指出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不仅是国家群体的事情,还与个人息息相关。社会与情感能力不仅是教育领域的关注点,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注点。他认为之后的研究需要关注中西方语境的差异及地区差异;关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相关研究赋予教育传统子话题的新内容;关注实践层面,聚焦具体的措施。


彭新强教授、刘世清副教授作点评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