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代表郑金洲教授在教育学部2015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本站原创   |    2015-07-04  |   浏览次数: 2,461 views

zhengjinzhou

远行前的叮嘱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 郑金洲

很高兴作为校友或者说部友代表发言。我是1986年进入教育系读研究生,硕士、博士阶段都是在华师大教育系度过的,前后算来,已经有三十年的时间。三十年间,我大概有十年从事军事教育,有十年研究基础教育,有十年从事干部教育。如果说工作上有点成绩,都是与华师大的培养分不开的。我们常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就读的系科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就是老师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所以,当学部汪海萍书记提出让我代表校友发言时,我几乎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只是担心自己的资格不够。但领受任务之后,我又犯难了,想不出到底要讲什么。浏览了一下相关材料,发现,大多是人生寄语。我一开始不想落入俗套,想另辟蹊径,想讲点别的什么,但思来想去,好像还是要讲点感受、体会、经验之类。因为从今天开始,你们就要远行、独行了,离开校园置身于喧嚣的社会了,如同从清净整洁的中北校区,要走出校门置身于车水马龙,置身于高架、地铁、公交、非机动车、人流当中了,作为社会经验、行走经验比你们相对来说比较丰富的人,要提醒你们几句,或者像家人一样叮嘱几句。有四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都是学习教育学的,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之一或者说最重要的逻辑起点就是学习,由学而至教,由教而至成长,由成长而至成人。这可以说是基本逻辑。其实,不只是教育学的学科建构需要学习,我们人生的发展同样需要学习。和所有有成就的人士打交道,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特点,但有一个特点是共同性的,那就是热爱读书、热衷读书,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前段时间,在中浦院见到许嘉璐先生,他讲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日读一卷”。华师大很多老先生,毕生以书籍为伴,以学习为伍。我的导师瞿葆奎教授,到临去世还在编书、思考。在病榻上,他的身体已经很糟糕,但一谈到教育学的掌故、谈到最近某某出版的一本书,他的眼睛就会发光发亮,那种眼神一直久久存留在我的脑海。中文系的徐中玉先生已经102岁高龄,他谈到自己长寿的秘诀是五爱:爱读书、爱思考、爱走路、爱清淡、爱喝茶。以前我们的观念是活到老、学到老,当下需要确立一个新的理念:学到老,才能活到老。大学时期的读书学习,常有着比较强的功利性,很大程度上,读书学习是获取学位的手段。但从今天开始,你们读书的功利性减弱,也意味着外在的强制压力减弱,更需要每位同学把学习当做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更需要每位同学多读教育学科以外的书籍,甚至读些感觉到没什么用的书籍。我很同意一种观点: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读了多少书,决定了你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把适应环境作为走向社会的开端。

我也看过一些励志演讲,有的演讲者告诫年轻人不要向社会低头,不要屈服于社会的压力,永远坚持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去改造这个社会。这种说法有道理,确实,社会的未来在年轻人,但如果一个年轻人走上社会,首先抱定的就是改造社会,而不是适应社会、认识社会、熟悉社会、融入社会,那么,很有可能,他还没来得及改造社会就已经被社会边缘化或者被社会排斥了,也就是被社会灭掉了。我们教育学常常谈到一对关系,就是适应与超越的关系,我们也都赞同,适应是基础,超越是目的;适应可以说是超越的前提;没有适应作为保证,超越也就无法做到。当我们走上社会,要去了解它、认识它、熟悉它、融入它,虽然我们总是强调要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围墙,虽然杜威早就告诉我们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但社会的确与我们生活的学校不一样,而且很不一样。比如,现在我们相处叫同学,走出校门工作我们相处的人叫同事。同学是以学习为目标,很大程度上各自为战的,没有利益之争,没有学习之外的杂务,没有生活的过多困扰,你也不用太多关心别人的事情;而同事是共同做事、相互合作的,利益会产生,差异程度会增加,摩擦冲突甚至也会偶尔发生,有的想干事有的不想干事,有的能干事有的不能干事,有的会共事有的不太会共事,作为初出校门的同学,要注意观察思考,要注意了解体会,不见得屈服于这个社会,但要做到心中有数、适应有度。

三、把意志力锤炼作为工作生活的重要支撑。

经过了十几年的教育,我们的意志力得到了不小的锤炼,一次次考试,一次次作业,一次次批评,包括论文写作到答辩获取学位的艰辛,都能够锤炼我们的意志,有时我们也自觉意志品质、内心已经变得很强大了。但其实不然,在学校你更多经历的是学习有关的意志品质或意志力锤炼。步入社会,你面对的是工作,是每天具体现实的生活,既需要你做出相应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整,也需要你在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中使自己变得坚强。比如,你的作息习惯需要变化,读书时可以熬夜,可以通宵不休息,可以白天睡大觉,但工作时不可能。南怀瑾先生说过,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你必须要改变作息习惯,变得早睡早起。成功与不成功的人的区别,在于成功人士做了不成功人士不愿意做或不愿意坚持的事情。再比如,工作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常十之八九,一味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你需要的是直面挑战,永不自馁。我当过十年兵,当时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其他内容都不记得了,有一段话至今我的印象仍很深刻:战争在紧要关头,将领的作用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最后谁挺住了,胜利就属于谁。这段话二十年来一直记忆在我的脑海里,我也用这段话来引领我的行为。意志力像肌肉一样,是需要锻炼的,坚持了,挺住了,也就不断增强了。

四、把反思与自我调节作为每天的必修课。

人的成长发展,三个因素至关重要:反思评估、迎接挑战、支持保障。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在这其中,反思评估自我调节是第一位的。孔老夫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康德说,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强调的都是要善于修身,善于反求诸已,善于对自身行为进行系统化思考,善于发现自身的优长与不足。教育学在谈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经常会谈到教师的反思问题。其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需要以反思为基本工具。在反思中,明确方向,迎接后续的挑战,并在积极的实践中寻求各方力量的支持,而不是孤军奋战,这样才能获得不断的成长。以前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失败不会自动成为成功之母,只有对失败进行深刻反思,深刻分析失败的原因,充分挖掘自身以及其他各方面潜力,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战,才能换来成功。否则的话,失败完全有可能是失败之母。

大家就要告别母校走上工作岗位了,讲以上四个方面与大家共勉。我一向认为,在我们的人生中,有两个脉络一直引导着我们的成长与发展,贯穿于我们生命的始终,一是血脉,二是学脉,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为我们生命的整体。前者赋予我们血肉,后者赋予我们心智。让我们在座的各位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努力,为赋予我们血肉的家庭、父母争光,为赋予我们心智的学脉尤其是华师大教育学部和我们的老师争光!谢谢大家!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