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育学部科研简报第二期 “席·明·纳”跨学科工作坊系列之二顺利举行

本站原创   |    2016-10-01  |   浏览次数: 2,608 views

2015年6月10日下午,由教育学部科研部主办,教育学系承办,“席·明·纳”跨学科工作坊系列之二—跨学科视野下的“教育伦理学”:机遇、挑战与突破,在文附楼502室举行。本期工作坊由科研部主任李政涛(教育人类学)主持,出席的各学科代表有:教育学系副系主任卜玉华(教育伦理学),教育管理学系主任李伟胜(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彭正梅(比较教育学),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处副处长刘世清(教育政策学),科研部主任助理王占魁(教育哲学)、冷静(教育技术学),以及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代表:程亮(教育伦理学),李家成(教育基本理论),李雁冰(课程与教学论),刘竑波(教育管理学),胡丽娟(教育管理学)。此外,还有部分相关学科的研究生代表等。

会议开始,李政涛围绕“跨学科研究工作坊的宗旨”和“为什么选择教育伦理学作为跨学科研究对象”等两个问题进行了说明。他指出,每一次跨学科研究工作坊活动,都是一种构建教育学部跨学科研讨的学术文化氛围的积累,是为不同学科研究者相互启发相互提升的日常化努力。今天这个时代,任何科研上的重大成果不是学者个体在书斋里苦思冥想,闭门造车出来的,而是与高手同行频繁碰撞出来的。伦理学作为国际主流话语体系之一,是所有学科研究者共享的基本问题,因为伦理、道德性的问题是人类性的普遍问题。教育伦理在中国虽然不是显学,相对比较寂寞,但它与教育人类学一样,都是教育学科的基础性学科。华东师大的教育伦理学建设,通过卜玉华老师,黄向阳老师,程亮老师等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和特色,我们希望借助“席·明·纳跨”跨学科工作坊这个平台,为教育伦理学后面的发展助力,共同将其推向新的发展高度。因此教育学部第二期“席·明·纳”跨学科工作坊,为跨学科视野下的“教育伦理学”:机遇、挑战与突破。

其后,教育学系程亮老师和教育学系副系主任卜玉华教授分别介绍了教育伦理学的基本概况。程亮副教授从历史性和国际化的视野介绍了教育伦理学的发展历程,重点论述了教育伦理学的性质定位、由伦理学到教育伦理学的历程,以及伦理学视角下教育的发展趋势。卜玉华从挑战和机遇的视角阐述了教育伦理学与中国场域下时代的关系。她首先提出三个挑战:道德教育的问题、能否成功跳出来转换成教育伦理学的实践和创新、教育学要怎么样找到自身的学理方式。她认为一个合理有效的学理方式一定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视角的选择方式,第二个是问题的定位,第三个是找到切入问题的好的路径。

接着,李家成老师针对程亮老师和卜玉华老师的发言,以班主任工作实践的视角提出了三个问题,首先是学术资源选取的问题,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伦理思想和伦理实践,同样值得我们思考;第二,是学术话语的问题,教育学和教育哲学系统应该有稳定共生的东西,由此提炼出话语系统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表达。在教育伦理学的背景下的核心概念。是建构我们当下教育伦理学体系建构的基本话语结构。第三,学科建设的参与者如何促成我们自身教育伦理的知识的创生。

彭正梅老师从比较教育学视角探讨了了教育伦理学中人与神的关系问题,与逻辑世界的关系问题;李雁冰老师用“精神上的豁然明朗”形容了参加此次工作坊的感受,并从课程教学论的视角提出回到教育本身,连接课程教学论与教育伦理学;李伟胜老师从教育管理学视角思考学校组织中反映的伦理文化问题,学生的成绩与师生情感的关系、学校课程体系的文化资源、学校领导的伦理素养、学校组织中动态地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问题;刘竑波老师虽是教育管理学者,但她从自身多年教育伦理学教学实践,描述了教育伦理学如何接地气,以及教育研究如何接地气;胡丽娟老师从教育管理学视角阐述了教育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研究对象怎么样具体化。教育伦理学落实到具体的情景,比如社区,管理等;二是研究方法,教育伦理学研究与历史结合的方法;刘世清老师从教育政策伦理学视角阐述了伦理与价值的关系;王占魁老师从教育哲学视角辨析了价值范畴,价值观,有价值三个概念的区别。

教育学系2013级博士研究生李存金提出了伦理和德性的问题;教育学系2014级博士研究生杨艳提出了伦理和道德的定义问题。

最后李政涛老师总结,他希望在教育学部大力推进高峰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教育伦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应该是成为“国内第一,世界一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作为前提:第一,我们需要了解教育伦理学的国际前沿,什么是这个学科最前沿的命题,理论,方法;第二个前提,需要把握中国伦理学的传统和现代;第三,需要扎根于自己的伦理实践,在自身独特的实践的根基上来创生我们的理论,参与教育伦理学建设的老师们都有多年扎根教育实践的丰富体验,后续的挑战在于怎么把实践转化为创造性的理论表达;第四,需要整合融通,包括中西教育伦理学的融通,理论和实践的融通,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之间的融通等。只有融通综合才可能是最强大的、最独特的。如果具备了上述条件和基础,华师大教育伦理学就有可能做到国内第一,世界一流。对于这个学科的跨学科研讨,不是一次性的,将来我们还将请来教育实践者,以实践者的眼光看学科建设;请来伦理学界同行、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者一起参与互动交流,通过持续多元的跨学科对话,一起把这个伦理学学科往前推进和朝上提升。

报:华师大教育学部党政领导

     袁振国、汪海萍、范国睿、黄瑾、韩春红、白芸、李政涛、孟永红、赵丽、杨福义、周彬、邹文、陈向东、王莉、郁泓

万明霞、程敏、王伦信、吴刚平、张明红、李梅、匡瑛、江琴娣、梅剑、陈东帆、王顺妹、韦保宁、肖玉敏、张金陵、朱益明、卜玉华、黄忠敬、杨光富、杨小微、黄书光、王建军、李家成、孔企平、邓志伟、周勇、郭宝仙、郑太年、崔允漷、胡惠闵、杨向东、顾小清、吴永和、郁晓华、石伟平、徐国庆、孙玫璐、朱敏、阎光才、张东海、祝智庭、刘春玲、李召存、杜晓新、黄昭鸣、李伟胜、张万鹏、董放、庞剑平、丁钢、陈玉琨、代蕊华、任有群、黄健、黄志成、彭正梅、郅庭瑾、胡耀宗、宛姝

(备注:排名不分先后,依单位顺序排序)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