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张萌:上海扶贫由宽泛型走向匹配型 从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

本站原创   |    2017-05-24  |   浏览次数: 2,654 views

文科大楼

上海是全国对口援建的重要力量,现已对西藏、新疆、云南、青海、贵州、四川、三峡(重庆市万州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海南等多个省市数十个地区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这一过程中,师资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也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与模式。但在队伍建设、师资投入、整体管理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

在实践过程中,上海市在师资扶贫方面,形成了“送进来、请出去”“点对点”“手拉手”三大模式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输送、培养了许多教师。

“送进来”即“送教上门”。上海与云南教育厅合作建立“红河民族师范学校”“大理民族师范学校”“丽江教育学院”3个教师培训基地。“请出去”则是指受援地教师前往支援地接受培训,如安排新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10名青年教师到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进行专业进修学习。

“点对点”即选派支教,响应“精准扶贫”政策的号召。上海市通过选派在沪优秀大学生和教师对受援学校进行精准帮扶。

到2011年底,上海已选派100多名大学生进疆支教。上海市的徐汇、闵行等6个区曾选派30名优秀教师赴喀什4县7所学校支教。

“手拉手”活动也叫校与校对点援建,上海市推广的“建好一所学校、代管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新模式,就是通过组织动员沪疆双方中小学开展“千校手拉手”活动。

支援地为受援地学校、教师提供代管服务。支援地学校选派自己的教师、管理人员,前往受援地学校,担任相关职务,用其先进理念、成熟的管理方式,促进当地师资水平的提升。

上海的师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在师资扶贫过程中并没有形成稳定、持久的扶贫队伍。部分受援地师资队伍在结构上、质量上也有待提升,如教师学科知识结构和现有课程设置匹配度较低、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十分匮乏等。

随着师资扶贫范围的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一方面,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师资扶贫中来,政府需要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合理调动、充分配置多种资源。另一方面,师资扶贫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个人,也应当各有差别。

师资扶贫从多投入、宽泛型走向精细化、匹配型,要求越来越高。支援地区需要在扶贫正式开始之前,对受援地的需求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展开具有针对性、匹配较高的师资援建。

为了巩固师资扶贫的效果,促进师资援建工作长远发展,上海需要考量多种因素,采用多种措施以巩固原有师资扶贫成果,同时为后续发展提供强劲、持久的保证力量。

首先,上海市在师资扶贫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社会力量,积极鼓励人民团体、慈善机构等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师资扶贫工作。通过策划、组织宣传活动等方式,力争在上海市乃至全国范围形成良好的师资扶贫的氛围。争取实现地方财政支出为主,学校和个人合理承担培训费用,试点吸纳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的形式,多渠道解决所需师资扶贫力量和经费。

其次,形成独立、完整的师资扶贫运行机制。师资扶贫的运行机制不是简单的单向因果链,而是复杂的非线性作用关系的集合,这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能够保证对口支援按照预定目标运行和改进。上海市师资扶贫运行机制至少应当包括组织协调机制(含决策系统、组织系统、执行系统、协调系统)以及反馈机制(含目标系统、监督系统、约束系统)两大部分。

最后,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多样化的工作方式。上海市可以积极搭建师资扶贫新平台,打造全国性服务系统;尝试全信息化管理方法,促进扶贫工作的电子化、轻便化;建立高效的组合模式,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化合作交流,以提升师资扶贫的效益。

阅读原文

作者|张萌(我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吴潇岚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