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丨杨小微:用心血和智慧点燃心灯——“坚守也创新”专家解读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教育故事

本站原创   |    2019-09-10  |   浏览次数: 2,043 views

编者按:

第35个教师节,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这份名单向社会传递了什么信息?这些楷模给教育界示范了什么?时代变迁,教师职业面临怎样的挑战?又是什么样的职业精神不因时代变迁依然在教师中流淌?

(一)

读了十位老师的事迹,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们扎根于中国教育事业这块沃土,用他们的坚守与执着、奉献与爱心、勤劳与创新,为中国下一代撑起一片片爱的蓝天,用心血和智慧点燃一盏盏心灯。

说坚守,首先是时间上的坚守,10位老师中多数在教育战线奋斗了二三十年乃至40年;然后是地域上的坚守,从边防海岛到高原牧区,从西北大地到武陵深处,处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最重要的坚守则是事业的坚守,为听障儿童、为莘莘学子,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披肝沥胆、宵衣旰食,奋斗不止、创新不已。

说奉献,他们在为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奉献爱心,在为千万民众家庭的殷切期待奉献青春,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奉献心血和智慧。

说创新,他们中的许多老师都在开发特色课程、创新教学路径、优化创业和服务模式的生产性实训以及教学平台、实践环节等方面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与尝试,产出了富有创意的成果和足以启迪同事和伙伴的有效经验,最终形成了适合不同类型教育的充满创意的育人模式。

说爱心,最感动于张俐老师为听障儿童大量的一对一发声训练的倾情投入,范徽丽老师在涠洲岛的执着坚守,拉姆在长冬无夏、气候严寒恶劣高原牧区的默默守护,还有顾昌华老师在书本、课堂和田间的辛勤穿梭……封莉容老师所说的“要把内心的爱和美好传递给每个在幼儿园和学校学习的孩子”,就是对教师爱心的最好诠释。

(二)

我国历来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而教师之所以值得尊重的地方不仅是才气更是德性。我很喜欢这句话:明理可登高,明德方行远。一个人有才,可能取得瞩目的成就,但如果是品德出了问题,一定是走不远的。对于为人师表的教师来说,德就更加重要,必须是以德为先,才能够身正令行。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文件特别强调“突出师德”“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随之,教育部等五部门还出台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了“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的首要目标。我相信,这10位老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师德师风,是激励全国广大教师诚意正心、修身育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也许,越来越理性的现代人,不会再简单认同用“春蚕”“蜡烛”之类的措辞来赞美教师了,但“丝方尽”“泪始干”所形容和传达的这种精神仍然是感天动地的。然而,我们同时也必须尊重教师的基本权利,要让教师拥有健康的身体、愉悦的心态和美好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劳动不是单纯的付出,也不是简单机械的劳作。

如果要说当代教师最突出的时代性,那么我认为创造与合作是最不可缺少的关键词。不必说日常情形下老师每天要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要经历千变万化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急剧变化时代身心发展的新特征以及种种难以预测的事件,都时时会向今天的教师提出如何智慧应对的挑战。比如中国家长日趋严重的教育焦虑,学生中间潜滋暗长的厌学情绪,猝不及防的“高坠”等突发事件等,都需要教师以博大的爱心、极大的耐心和最大的智慧去应对。

教育情境和问题的日益复杂,客观上也要求教师要学会同伴互助和通力合作,需要学会在以互动对话、沟通协商为常态的学习共同体中相互启发、相互砥砺并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10位楷模中的贾利民老师坚持以学生为本推进教学改革,构建了智慧素养教育、积分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分层异动教学模式,持续地探索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和学生学习动力难题,这就是教师自觉主动学习研究、不断增长教育智慧的极好典范。

(三)

近几年社会对教师的态度比较复杂多元,家长和教师的关系也有走向紧张的势头,甚至会发生矛盾冲突,个中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总体说来,民众对优质多样教育资源需求与教育系统所能提供的教育供给之间一直存在落差,既不平衡也不充分。更准确地说,是教育供给的增长总是赶不上教育需求的增长,因为一向公认的教育资源短缺中,除了客观的事实上的短缺,还有因攀比、焦虑和盲目从众所导致的主观性短缺。培育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许多学校在现代化治理理念指引下,吸引家长、社会人士等多方参与学校决策和重要事务,逐渐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商、共建和共育的格局,无疑是有助于全社会尊师重教、互生共享的良好生态形成的。

名师光环之下,其实是艰辛的付出;掌声鲜花之后,是不懈的追求。10位教书育人楷模呈现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净化、是师德的彰显、是师道的升华,更是我们坚定不移走向教育现代化未来的决心和信心!

阅读原文

作者杨小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来源丨人民政协报

Copyright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